陳其業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陳其業(1870—1961),字勤士,1870年出生於浙江吳興,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元老,陳其美胞兄。早年留學日本,並考察日本的工業,回國后陳其業繼承家業,經營絲綢,為抵制洋布傾銷,進行改良蠶絲。為了使民間資金流動暢通,又降低典庫的利息,使農民免遭高利貸盤剝。為減少當地洪澇災害,又倡導河流的疏通。1931年,陳其業被選任為國民會議代表。抗日戰爭爆發后,陳其業入川,在陪都被選任為國民參政員。抗戰勝利后,被選任為國民大會代表,隨後又出任全國商聯會常務理事、全國工聯會理事等職。1949年赴台灣,1961年在台灣病逝,終年91歲。

生平經歷


陳其業很早就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一直上到府學,每月領取府衙所給的4兩銀子。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堂堂的中華帝國竟輸給了東瀛小國。陳其業在上了府學之後,耳聞目睹了清廷的腐敗,再也不願讀書做官了。中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日俄戰爭中體會到,要想富國強兵,抵抗西方列強,應向日本學習,變法圖強,發展工業。在這種思潮下,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紛紛東渡日本,學習富國強兵之術。陳其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成為了留日學生的一員。
陳其采
陳其采
在日本留學期間,陳其業考察了日本的工業,希望能對國家有所裨益。但是,當他回國后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是陳家的長子,自小所受的是舊式教育,在一腔熱血報國無門的情況之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鄉,繼承家業,經營絲綢。在故鄉,陳其業雖對政治日漸淡漠,但對地方公益頗為熱心,做了不少好事。為了抵制洋布的傾銷,他用所學到的知識,改良蠶絲。為了使民間資金流動暢通,他又降低典庫的利息,以使農民免遭高利貸的盤剝。為了減少當地的洪澇災害,化害為利,他又倡導河流的疏通。
但是,如果沒有陳果夫、陳立夫這兩個名聲顯赫的兒子,陳其業最多只能算是吳興小縣的一個開明士紳。若干年之後,在兩個兒子的幫助下,這位原本不願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清秀才又被捲入了政治漩渦之中。
抗日戰爭爆發后,江浙一帶為日軍佔領。陳其業被迫率領家人跟隨兩個兒子入川。結果,在陪都,他又被選任為國民參政員。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內戰,又不顧政協決議,召集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陳其業又被選任為國民大會代表,隨後又擔任了全國商聯會常務理事、全國工聯會理事等。
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后,陳其業隨蔣介石倉皇逃竄孤島。這時陳其業已是79歲高齡,思鄉之情與日俱增。故鄉雖近在咫尺,卻難以歸鄉。在濃濃的思鄉愁中,陳其業病了。1961年陳其業病逝於台灣,終年91歲。
陳其業去世后也甚風光,蔣介石明令褒揚。

家庭概況


陳其業的母親吳氏,為鄉間之女,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對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在母親的啟蒙下,少年陳其業即顯示出其才華,在學校很有聲名。

人物評價


中國國民黨官方對陳其業的評價為:
“綜其生平,其與人也恕,其律己也嚴,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蓋誠存乎心,而仁顯於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輯鄉里,以尊以親,終甘澹泊,以樂天年。”
客觀地說,在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陳其業兄弟三人都為民主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三人的人生道路並不完全相同,陳其業走的是實業救國道路,後來依附國民政府;陳其采先是革命救國,再成為國民政府的高級經濟官員;而陳其美是在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上走到了盡頭,他是陳氏家族中一顆耀眼的星星,不僅在同輩人中閃射出 爍人的光芒,而且還以其光亮昭示下一輩人走向顯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