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葡文: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又稱亞美打卑盧大馬路[來源請求],又稱新馬路)是澳門中區的一條重要馬路,東接殷皇子大馬路,從南灣大馬路起,西至火船頭街與巴素打爾古街之間,全長620米。

由2010年5月16日起,澳門特區政府交通事務局試行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將龍嵩正街至營地大街之間一段新馬路列為公交專道,只准巴士、的士及特許車輛通行。

歷史


早在19世紀,新馬路區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殷皇子大馬路段及新馬路後半段還是汪洋大海,該區只是一個僻靜的居住地及漁村,中間穿插著彎彎曲曲、斷斷續續的小路。經過多年的填海,及至1918年,政府才開始把西段的彎曲小路大鵬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堂街之間的山崗剷平打通,再將東端路口的一間大屋拆去,修成一條筆直的馬路,直接把內港和南灣連接,成為澳門的一條重要馬路。馬路開通后,市政當局把市政廳至西端路口以當時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亞美打利庇盧的名字,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把市政廳到東端路口叫作美副將大馬路,後來由於名字太複雜,才把整條馬路統一稱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而澳門人稱之為“新馬路”,除了是葡文譯名太複雜為人所難記之外,也因為這條是新開闢的馬路,故以“新的馬路”來稱之。
新馬路西瑞的海邊為內港,由西江衝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內港地勢較低,故經常受到颱風的影響。颱風時經常潮水暴漲,由內港碼頭至新填巷一段,更必被潮水掩蓋。其中以1847年的一次最為嚴重,共有5000多人喪生和2000多艘漁船沉沒,部份樓宇倒塌,洪水泛濫,連市政廳也被強風吹至損毀。
自新馬路開闢以後,很多大型的樓房都選擇在這裡興建,各行各業特別是銀行都以此為中心,如澳門的第一間銀行大西洋銀行則於1902年在這裡開業,及后在新馬路開設的銀行數目愈來愈多,目前大豐銀行、永亨銀行中國銀行等都在新馬路開設總行或分行。此外,博彩業也曾在新馬路盛極一時。1920年代末,中央酒店於新馬路落成,樓高6層,是當時新馬路最高的酒店。及至1930年代,博彩業開始興起,中央酒店開設了“濠興仕女娛樂場”,成了澳門當時最具規模的賭場,吸引了不少的居民和遊客到來玩樂。1940年代,樓高九層的國際酒店於新馬路西端落成,一度取代中央酒店成為整條馬路最高的建築物,直至中央酒店於1950年代加建至11層。
除此以外,新馬路對旅遊業也是很重要的,新馬路沿途經過多個景點如民政總署大樓和議事亭前地等世界文化遺產及十月初五街等手信街,是遊客必到之處。1995年,皇宮娛樂場在內港開幕,更促使了新馬路西端的經濟和旅遊業發展。
新馬路從開闢至今,一直是澳門的商業、交通和旅遊業的中心。惟1990年代以來,由於交通、酒店結業、賭場搬遷和城市規劃等因素,營地大街以西的路段呈衰落態勢。民間期望隨著十六浦和國際酒店重修等項目完成後,可以重現當年的光采。

景觀問題


新馬路西段存在很多舊的樓宇店鋪,這些樓宇往往日久失修,牆身鋪滿水渠和電線,有些甚至長滿雜草,影響樓宇結構,造成危險。

建築特色


新馬路兩旁的建築物各有不同,當中有歐洲式的建築,也有少數保留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物,而民政總署大樓以西的大部份建築物均為唐樓,這些唐樓保留了1920年代的建築風格,一般只有兩至四層,建築物和建築物之間都有一條向街的走廊,走廊上有樓底遮蓋,以遮擋雨水及太陽,也即是俗稱的“騎樓底”。相反,民政總署大樓以東的大多為具歐洲色彩的建築,如民政總署大樓和澳門郵政局等。隨著時代發展,一些新式的高樓大廈也開始在新馬路東端路口出現,如中國銀行和大西洋銀行大廈。

遊行


由於新馬路的重要性,而且直接把內港和南灣連接,故這裡也是遊行的熱門路線,如2007年澳門勞動節遊行及2007年澳門十一遊行,主辦單位和遊行人士均要求途經新馬路到政府總部。但由於新馬路是澳門半島的交通樞紐,加上兩旁珠寶店林立,警方當局基於交通和安全為理由,一般都會拒絕遊行人士的要求。但在2007年澳門十一遊行,3000輛電自行車成功越過警方防線,慢駛進入新馬路,令交通一度癱瘓一小時。

公交專道


由於新馬路是連接內港和南灣的主幹道,但又位處市中心,旅遊點,車流、人流都非常大,因此交通事務局於2010年5月16日起,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將營地大街至龍嵩正街之間一段新馬路設立為“公交專道”,只准公共巴士、的士及特許車輛通行,試行期3個月。
2010年8月12日,交通事務局指總結情況后決定延長新馬路公交專道措施半年至2011年2月。另外由8月21日起,在金碧文娛中心外新增一個巴士站,供2、3A、5、7、10、10A、11、21A停靠,以免16條路線巴士同一時間在永亨銀行外之巴士站停站上落客,做成互相阻塞,同時籍以帶動人流到新馬路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