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鏡芙
潘鏡芙
潘鏡芙(1930年1月20日-),男,浙江省湖州市人。船舶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驅逐艦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
潘鏡芙主持設計的新型驅逐艦,把國內新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以系統工程觀點更新設計觀念,做到全艦有機協調、綜合性能兼優,在研製電磁兼容等新技術領域作了開拓性工作。它的研製成功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對提高中國海上防禦作戰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已是88歲高齡的潘鏡芙,仍然擔任國產軍艦設計的顧問,還要到701所轉轉,和年輕的技術人員聊天。
1930年1月20日,潘鏡芙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
1947年至1948年在同濟大學新生院學習,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1955年起,潘鏡芙一直在艦船設計部門工作;1955年至1991年,任第七O一研究所技術員、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等職;
1966年,潘鏡芙以設計領導小組主要成員身份,開始主持設計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
1968年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首制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經過近4年的艱苦攻關,首制艦於1971年12月順利交付海軍服役。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遠洋作戰能力的水面艦艇,使中國驅逐艦進入導彈時代。曾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中國第一代三種型號驅逐艦,是新型驅逐艦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
1994年和1996年,由潘鏡芙主持設計的中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和青島艦交付人民海軍。該型艦性能達到當時世界同類艦的先進水平,作戰效能大大提高。此後,潘鏡芙逐漸退居二線,不再具體負責艦船設計工作,但至今仍然擔任國產軍艦設計的顧問,為新型驅逐艦的繼續改進做了許多幕後工作。
1995年,潘鏡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
在研製中統籌安排模型模擬試驗、系統陸上試驗、系泊航行試驗,確定新研製系統設備必須經過陸上試驗、檢驗合格后才能裝艦,將質量第一思想貫徹於研製工作全過程。正是這種嚴格要求,他主持設計新型驅逐艦首制艦(哈爾濱號驅逐艦)1997年橫渡太平洋,訪問美洲四國;2號艦(青島號驅逐艦)2002年橫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作環球航行,順利完成出訪和環球航行任務,經受了嚴格考驗。該型驅逐艦研製成功,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進步,其研製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潘鏡芙
潘鏡芙院士長期從事艦船總體設計研究工作,先後擔任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總體設計主持人之一,新型導彈驅逐艦總體設計兼作戰系統主任設計師。在艦船總體設計中,他著眼全艦綜合技戰術性能優化設計,採用作戰指揮自動化、電子對抗、柴燃聯合動力裝置等新技術並獲得成功;在作戰系統電磁兼容等領域作了開拓性工作,使全艦能實現早期預警、集中指揮、軟硬武器綜合使用。為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潘鏡芙主持設計中國第一代三種型號驅逐艦亦獲得成功。第一代驅逐艦首次將導彈武器系統裝備水面艦艇,其研製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艦隊編隊指揮艦增大遠程通信和編隊指揮能力,加裝海上油水補給裝置,使艦具有遠航能力,參加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試驗,出色完成護航驅逐艦編隊指揮任務,其研製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代驅逐艦改進型首次將各分系統組成綜合系統,有效地提高了艦的戰術技術能力,其研製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數十年來為艦船研製竭盡全力,經常深入科研、生產、實驗第一線,他主持設計兩代四型驅逐艦,每一型艦在技術上均有新的突破,都成為中國的主戰艦艇,這些艦船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造船工業的能力和水平,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潘鏡芙
潘鏡芙院士主持設計中國第一代三種型號導彈驅逐艦1980年參加中國向南太平洋產發射遠程火箭試驗,出色的完成了護航驅逐艦編隊指揮任務;1985年首次代表中國海軍出訪南亞三國。首次將各種武器和電子裝備組成全武器作戰系統,為新型艦船設計發展打下了基礎。潘鏡芙院士在主持中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設計中,把國內新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組合,以系統工程觀點更新設計理念,做到全艦有機協調,綜合性能兼優,有效的提高了作戰能力,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新型驅逐艦首制艦(哈爾濱號)1995、1996年參加二次海上演習,取得優異成績,受到軍委領導的高度評價。1997年哈爾濱號橫渡太平洋,訪問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該型2號艦訪問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在國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截至2018年6月,潘鏡芙先後撰寫了《新型驅逐艦研製中的經驗和體會》《21世紀武器裝備發展及對策研究》《水面艦艇自動化、智能化、網路化技術的發展》等學術論文。
1998年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獎。
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30年1月,潘鏡芙出生於浙江湖州,抗戰爆發后,為躲避戰亂,七歲的潘鏡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著小船逃往上海。“到黃浦江的時候是晚上,我看見了一片燈光,都是日本的軍艦和外國的大船,沒有我們自己的大船、軍艦。當時雖然年紀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長大以後能夠造軍艦多好啊!”這成為潘鏡芙“鑄艦夢”的起點。
潘鏡芙家裡,最搶眼的是客廳、餐廳和卧室里的3個書櫃,大部分珍藏的是中外歷史上那些大文豪的著作。看那些藏書,不知底細者,還以為潘老是一位專攻文史的學者。
他的休閑方式多是讀書、寫詩,還有欣賞音樂,每當他攻克了一道技術難題,總會拿起一把口琴,輕輕地吹上一曲浪漫又深情的《軍港之夜》。
2018年,潘鏡芙步履蹣跚,無法再登上艦艇。不過,每隔一段時間,潘鏡芙都要到701所轉轉,和年輕的技術人員聊聊天,只有這樣,他的心裡才會覺得踏實。他說:“搞了一輩子海軍裝備,我最牽掛的是海軍官兵們。官兵在艦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訓練質量。”
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裡,潘鏡芙與妻子幾乎過著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親假,才能回到上海的家。
1992年,潘鏡芙的工作移回上海。
潘鏡芙在作戰系統電磁兼容等領域作了開拓性工作,為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評)
在驅逐艦研製和艦載作戰系統、電磁兼容等新技術領域,潘鏡芙均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 。(《解放軍報》評)
潘鏡芙半個多世紀以來嘔心瀝血,為中國研製兩代四型驅逐艦和中國進入世界艦艇強國之林作出巨大貢獻,為母校光輝的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潘鏡芙以對中國艦艇傑出的貢獻,實現了他的人生格言“為學當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浙江大學校史研究員熊家鈺、上海校友會副秘書長張迎華評)
在國弱民敝的戰亂年代里,潘鏡芙在漂泊的小船上立下宏偉的志向——為國造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艱苦歲月中,他隱姓埋名投入到新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設計之中;他把自己和導彈驅逐艦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深藍的大海里,不斷創新,一生踐行。(《湖州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