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遠

楊靖遠

楊靖遠(1902年——1938年12月14日)滿族,原名趙榮山,又名趙先周,遼寧省瀋陽市東陵街人。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個人生平


17歲時,考入中醫專科學校,三年業滿,即在瀋陽、錦州一帶行醫,後到瀋陽兵工廠做工,秘密參加了革命活動,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遠組織8名愛國志士,在瀋陽皇姑屯的兩洞橋用手榴彈炸死幾名日軍,后因日偽軍警搜捕,他來到了北平,被中共河北省委安排在北平的黃榮衚衕隱蔽。
1935年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出現新的高潮。楊靖遠積極投身運動,不久,被推舉為“華北救國總會”執行委員,在平、津地區積極組織和開展抗日救國運動。後來楊靖遠又擔任了中共河北省委軍委委員。
1938年4月5日,楊靖遠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中共冀魯邊區領導抗日鬥爭,任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副司令員。他堅決遵照共產黨的指示,深入動員群眾,發展地方武裝,正確執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收編傾向抗日的地方武裝,打擊頑固派。
1938年5月,楊靖遠所在部隊的黨政機關暫駐慶雲縣城。國民黨委任的魯北督察專員兼魯北保安司令劉景良,率200餘人向慶雲撲來。楊靖遠機動靈活地指揮杜步舟的第三路軍主動出擊,把攻城部隊全部擊潰。劉景良失敗后,又糾集滄縣、鹽山的地方武裝3000餘人再次圍攻慶雲縣城。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楊靖遠親率220多名戰士,出其不意地乘夜襲擊了城南30餘里的紀王橋,直搗劉景良的後方機關,迫使劉景良部撤回,其餘攻城部隊也不打自潰。這次戰鬥以後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威名大振。
1938年9月,第三十一游擊支隊改編為八路軍平津支隊,楊靖遠任司令員。楊靖遠率部連續出擊,在慶雲、樂陵、寧津一帶與日偽軍進行了頻繁的戰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不久,津南地區的鹽山、滄縣、南皮、東光、吳橋、寧津6個縣相繼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共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楊靖遠任專員。
1938年秋,盤踞鹽山四區(現屬黃驊市)的土頑勢力,與附近鄉鎮地主武裝勢力聯合建立了四區民團。這支武裝近千人,他們以賈象為中心駐地,其勢力範圍南到蘇基、丁村,東至楊庄、羊二庄,西連舊城、馬閘口一帶,扼住了津南要道。為開闢鹽山四區,打通津南一帶的交通要道,楊靖遠親赴四區,勸說民團首領孫仲文,爭取其抗日。楊靖遠對其曉以民族大義,講解抗日形勢,言明共產黨的政策,使孫仲文的態度有所轉變,他表示發展武裝是為了防匪防日,不打八路軍。10月間,楊靖遠再次來到賈象,在孫仲文、劉陸橋的陪同下,參加了民團武裝的閱兵儀式。楊靖遠藉此機會向全體民團人員講話,宣傳共產黨堅持抗日的決心和聯合各個階級、階層共同抗日的主張,使在場的民眾深受鼓舞。閱兵結束后,楊靖遠又與孫仲文進一步磋商團結抗日的問題,孫仲文表示,決不與八路軍為敵,願意為抗日出力。從此,四區的形勢暫時安定下來,津南交通也為之暢通。
1938年11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與國民黨河北省主席鹿鍾麟密謀,拼湊了所謂“冀魯聯盟”。國民黨暫編第一軍政訓處主任馬皋如受沈鴻烈、鹿鍾麟之命,到鹽山四區,對孫仲文等封官許願,拉攏收買,把孫仲文部收編為國民黨“五三游擊支隊”,任命孫仲文為支隊司令。在國民黨的支持下,孫仲文不再聽從楊靖遠的忠告,從民團中精選出100餘人成立了一個大隊,名曰“官團”,由軍閥出身的傅玉洪負責專門訓練。孫仲文當上國民黨“五三游擊支隊”司令后,帶隊撲向鹽山五區區委駐地,將機槍架在區委門口,又扣留區委往來人員,蓄意製造摩擦。
面對孫仲文的立場轉變,邊區軍民再也不能容忍。12月的一天夜裡,楊靖遠帶領冀南支隊500人向四區進發,兵分兩路,一路由崔岳南帶領打賈象,一路由楊靖遠和副支隊長傅祥吉帶領,直取許官大趙村孫仲文的老巢。楊靖遠帶部隊進入大趙村后,迅速包圍了孫仲文的住宅,然後命令部隊向孫仲文喊話。孫仲文聽到動靜后從後門逃走,他的崗哨向楊靖遠部開槍,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戰鬥。楊靖遠在圍牆附近的草垛旁指揮戰鬥,不幸腰部中彈。警衛員楊炳章為保護楊靖遠也負傷。孫仲文部將楊靖遠和楊炳章二人掠去。
第二天,孫仲文殘忍地殺害了楊靖遠,並在賈象村懸首示眾。1939 年1 月2 日凌晨,八路軍抗日挺進縱隊五、六支隊,分別由周貫五、崔岳南和符竹庭帶領,分兩路將盤踞在許官的孫仲文包圍,3 時整發起全面進攻。經過1 個小時的激戰,孫仲文千餘名民團全部被殲滅,徹底摧毀了孫仲文頑匪勢力。
1940 年8 月,中共冀魯邊區黨委作出決定,將鹽山縣南部和樂陵縣北部劃出,設立靖遠縣,以示紀念。
2014 年8 月29 日,楊靖遠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主要事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參加了東北抗日自治聯軍。一日,與其他同志乘敵不意,在瀋陽打死數名日本兵,即偕夫人陳華英乘車入關。到北平后,與黨組織接上關係,任華北各界救國會執行委員,常與朱瑞等人在香山召開秘密會議,在平、津地區進行革命活動。
1938年4月5日,受黨組織派遣,到冀魯邊區領導抗日鬥爭,任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副司令員。他堅決遵照黨的指示,深入動員群眾,發展地方武裝,正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收編地方傾向抗日的雜牌武裝,狠狠打擊那些頑固派。同年秋,任冀南第六專署專員,積極組織建立抗日民主地方政權。他經常率領部隊在慶雲一帶活動。
1938年,三劉(劉延臣、劉佩臣、劉景良)圍攻慶雲城,劉景良的部隊到板營、大劉等村,他率部隊迅速包圍,猛烈攻擊,打得敵人懵頭轉向,並在趙家橋設伏,使逃敵遭到了沉重打擊。清明節之夜,他親自組織40餘名精幹的手槍隊員夜襲紀王橋,直搗劉景良的司令部,活捉了劉景良的參謀長,消滅敵人200多名。他身先士卒,深受戰士們愛戴,在一次戰鬥中因高血壓暈倒,蘇醒后再戰,實在支持不住了,才由同志們用擔架抬著,仍指揮戰鬥。為了擴大抗日武裝,不避艱險,或打或談,想方設法收編地主、土匪和國民黨武裝。他深入虎穴,到鹽山縣四區大趙村與反動地主武裝頭子孫仲文談判,勸其率部反正,共同抗日。孫仲文死心塌地與人民為敵,在第三次談判中,企圖搞暗殺。他識破了敵人的陰謀,安然脫險。
1938年秋任冀南區第六專署專員,兼任冀南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
1938年10月下旬,他指揮部隊攻打孫仲文的老巢大趙村,在戰鬥中,負傷被俘。在敵人的鍘刀面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1938年12月14日壯烈犧牲。

革命歷程


楊靖遠生於1902年。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任冀魯邊區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副司令。後任冀南抗日根據地第六督察專員公署專員。1938年被反動地主武裝殺害,時年36歲。
在河北與山東交界處,有一條河流叫鬲津河。抗戰時期,鬲水兩岸流傳著楊靖遠烈士的動人故事。“抗戰方興竟在鹽山留遺恨,建國未艾空對鬲水吊英魂。斷頭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飯,英勇犧牲是抗日的應有精神。”這是肖華司令員得知楊靖遠犧牲后的親筆題詞。
楊靖遠,原名趙容山,又名趙先周,滿族人,1902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日軍佔領東北后,楊靖遠的父母兄弟都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身負國讎家恨的楊靖遠參加了東北抗日自治聯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北平,任華北各界救國會執行委員,在平津地區進行革命活動。
1938年4月,楊靖遠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前往冀魯邊區擔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副司令。當時他留了又長又濃的鬍鬚,表示不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絕不刮掉,因此人稱“楊鬍子”。同年9月,三十一支隊改編為八路軍平津支隊。楊靖遠率部連續出擊,在慶雲、樂陵、寧津一帶與日偽軍進行頻繁的戰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不久,津南地區的鹽山、滄縣、寧津、南皮、東光、吳橋六縣相繼建立了抗日政府,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楊靖遠任專員。
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楊靖遠不顧危險,單刀赴會,積極爭取游雜武裝。是年10月,盤踞在鹽山北部的反動地主武裝孫仲文部截留糧款,扣押抗日工作人員,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為顧全大局,楊靖遠置個人生死於不顧,親自找到孫仲文等曉以民族大義,爭取其抗日。在黨的政策感召下,孫仲文表示不打八路軍,發展武裝防匪防日。10月,楊靖遠再次單刀赴會,與孫仲文進行進一步磋商。孫仲文表示,絕不與八路軍為敵,願意為抗日出力。但是,11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派人對孫仲文封官許願,拉攏收買,孫仲文自以為有了靠山,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故意製造摩擦。
為剷除禍患,楊靖遠帶領冀南支隊500餘人分三路向西區進發,一路攻打賈象,一路攻打許官。楊靖遠和副支隊長傅祥吉帶領一、三大隊各一部直取大趙村孫仲文的老巢。激戰中,楊靖遠不幸受傷被俘,后被孫仲文殺害。
為紀念烈士,1940年,中共冀魯邊區黨委決定,將鹽山北部和樂陵北部劃出,設立靖遠縣(1945年8月,靖遠縣與鹽山縣合併,仍稱靖遠縣,1949年5月複名鹽山縣。

社會評價


冀魯邊區黨、政、軍機關在舊縣鎮隆重舉行楊靖遠烈士等人追悼大會。“挺縱”司令員肖華介紹了楊靖遠生平,十分痛心地親筆寫下兩幅輓聯:“斷頭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飯,奮鬥犧牲是抗日的應有精神”、“抗戰方興竟在鹽山留遺恨,建國未艾空對鬲水吊英魂”。
1940年,為紀念楊靖遠烈士,經上級批准,將樂陵、鹽山和慶雲三縣各一部劃為靖遠縣,1945年鹽山縣與靖遠縣合併為靖遠縣,至1949年5月撤銷靖遠縣改為鹽山縣。
他犧牲后,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肖華親筆為他題寫了“抗戰方興竟在鹽山留遺恨,建國未艾空對鬲水吊英魂”的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