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出血點
皮膚出血點
皮膚出血點(cutaneous petechia)是指廣泛性或局限性皮膚、黏膜下出血,形成皮膚、黏膜的紅色或暗紅色色斑,直徑約3~5毫米或更大,壓之退色者稱為紫癜,通常直徑在2毫米以內者稱出血點。
● 1.病因
● (1)血管外因素:血管周圍組織若因變性、萎縮和鬆弛,致支撐力量薄弱,則易發生出血形成紫癜。血管外因素多見於老年性或惡病質性紫癜,毛細血管與小血管稍受輕微外力撞壓即可引起破裂出血而致紫癜。
● (2)血管因素:是指因毛細血管壁的損害,使血液從血管內滲出到血管外形成的紫癜。血管因素所引起的紫癜佔全部紫癜的首位。正常人小血管損傷后,血管立即發生反射性收縮,局部血流減慢,以促進止血。如果周圍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加及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則易因為血液自血管內外滲而致出血性紫癜。血管因素所致出血的特點是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呈陽性,但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均正常。此類紫癜最常見者為過敏性紫癜。其次,細菌或病毒感染、維生素C缺乏、化學因素等均可使血管壁受損而引起紫癜。此外,還有一種原因不清楚的血管壁脆性增加,常見於女性,紫癜可自行消失,亦無不良後果,稱為單純性紫癜。
● (3)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則止血功能減弱或喪失,均易致紫癜。血小板減少可見於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症、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症(又稱癥狀性紫癜,可因骨髓造血障礙致血小板發生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腫骨轉移引起)、放射物質及化學藥品破壞巨核細胞而使血小板生成減少、重度感染(如傷寒、流腦、敗血症)使血小板破壞過多等。此外,脾功能亢進、紅斑狼瘡、尿毒症等也可使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有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無力症等。實驗室檢查對血小板因素所致的紫癜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一般表現為出血時間延長、血塊回縮不良及血小板減少。
● (4)凝血因子因素:凝血因子缺乏常致凝血障礙而導致紫癜。此類疾病較少,病因多為先天性,少數為獲得性(主要由肝病引起)。對紫癜病人應做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皮膚黏膜微循環、血液流變學和凝血因子等有關檢查。
● 2.常見疾病
● (1)阿司匹林樣缺陷: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血小板釋放功能障礙。患者對阿司匹林特別敏感;血小板計數正常;PF-3有效性異常。臨床上皮膚紫癜分佈不均,黏膜出血明顯,外傷或手術時出血較嚴重。
● (2)輕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黏膜或內臟出血。有的患者出血時間延長;阿司匹林耐量試驗陽性;Ⅷ:C降低,ⅧR:Ag減少明顯;血小板黏附率可降低;血小板對瑞斯托黴素聚集性減弱。
● (3)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亦即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常有發熱、感染及全身不適的癥狀。肢體出現對稱分佈、分批出現的紫癜,瘀斑、瘀點以手足伸面為主。常伴有腹痛。關節疼痛或腫脹、便血,有些患者出現血尿及水腫癥狀。
● 自發性輕微的皮膚淤點或淤斑,以雙下肢為主,偶可發生在上肢,但很少發生於軀幹部,無誘發因素。淤斑或淤點大小不等,分佈不均,不高出表面,壓之不褪色也不疼痛。出現淤斑前局部可有微微疼痛,常在第二天清晨穿衣時自覺腿部皮膚隱痛,檢查時發現淤斑。不經治療,淤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黃色色素沉著斑塊,以後逐漸消失。紫癜常反覆發作,在月經期加重。患者一般無內臟和其他部位出血。黏膜出血少見,有時牙齦少量出血,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拔牙、手術、創傷、分娩時出血量可稍多,但不會造成嚴重大出血。
● 1.束臂試驗
● 陽性或陰性,但止血功能常規檢查正常。
● 2.血小板功能檢查
● 少數患者血小板對ADP、腎上腺素誘導的聚集反應異常,對玻珠柱的黏附率減低。
● 3.其他
● 必要時進行出凝血時間、血塊退縮試驗,骨髓象檢查等。
● 查找原發疾病,針對病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