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華僑中學
福建省泉州市桃城鎮的學校
永春華僑中學位於縣城北郊環翠崗上,創辦於1954年秋,始命名為永春華僑子女補習學校,1957年定校名為永春華僑中學,1966-1983年先後改名為永春人民中學、永春城關中學、永春第二中學,1984年恢復永春華僑中學。
四十多年來,學校培養了高、初中畢業生10000多人,校友遍布海內外。近幾年來,先後被評為“市文明學校”、“市‘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省綠化紅旗單位”、“省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等。1995年11月晉陞為省“三級達標學校”,2000年晉陞為省“二級達標學校”。教學質量一年上一個台階,高考、中考、會考、學科競賽成績斐然。2000年高考錄取本科院校56人,2001年上本科線59人;高中99級六科會考平均優秀率達45.14%,2000級地理科優秀率達68%,計算機優秀率51%。
簽約授牌儀式
改革開放以來,梁披雲先生、梁良斗先生、周守仁先生、王超英先生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先後興建了“愛國樓”、“修港樓”、“周福謙科學樓”、“周公甫紀念堂”、“張獻其科學樓”、“校門樓”、“校垣”、“尤揚祖大樓”、“陳其聰大樓”、“鄭蒼亭大樓”、“英蘭圖書館”、“梁靈光大樓”、“周卿雲大樓”、兩棟教師宿舍,總建築面積達到26870平方米。成立了“陳修港先生獎教、獎學基金會”、“陳義明先生先生獎教、獎學基金會”、“陳文彬先生、鄭秀英女士獎教、獎學基金會”。如今,學校擁有67個教學班,教職工239人,學生3600多人。校園面積360畝(含學農基地)。大鵬哺靈,環翠擁秀。永春僑中師生正為創業績、上檔次、辦名校,成為“示範性、實驗性、高質量、有特色”的窗口學校而努力奮鬥。
永春華僑中學
初創校時借五里街“姑娘樓”作校舍
1956年春天,成立第二屆校董會,由尤揚祖先生任名譽董事長,周公甫先生任董事長。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尤揚祖先生和周公甫先生於1956年前往港澳和東南亞各國募集辦學資金,得到永春縣愛國愛鄉僑親的熱烈響應,於1957年春天在永春城北的環翠崗上選定新校址,動工興建第一批新校舍:東、西教學樓,東、西平屋教室,禮堂面樓,師生食堂和宿舍。1957年10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定校名為“福建省永春華僑中學”。1958年春天,第一批新校舍竣工,學校遷入新校址(現校址),結束了借校舍上課的歷史。1958年秋天招收第一屆高一新生。成為一所完中。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出現辦學史上的第一次輝煌。
1966年至1983年學校先後改名為“永春人民中學”、“永春城關中學”、“永春第二中學”。1966年“文革”開始后,該校和其他學校一樣,曾有一度停課。複課后,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用自己的勞動擴建校舍,創辦學農基地。1984年6月恢復“福建省永春華僑中學”校名,成立第三屆校董會,由周守仁先生任董事長。改革開放的政策重新激發了永春縣僑親愛鄉興學的熱情,紛紛在該校捐資興建新校舍。80年代中期,周守仁先生捐資興建禮堂(主體);鄭玉環女士捐建“修港樓”(教學樓);謝玉冰先生和梁清輝先生捐資興建“愛國樓”(教學樓);周卿雲先生捐資興建“周福謙科學樓”(文科樓);黃涼素女士捐資興建“張獻其科學樓”(理科實驗樓)。70年代以後,特別是恢復高考以後至辦重點中學前,該校聚集一批優秀的師資,又有良好的生源,出現辦學史上的第二次輝煌。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中期。現在校友中一些著名的專家、教授、學者和黨政領導幹部,多數是這一時期畢業的。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由於辦重點中學,該校不是重點中學,一些優秀的師資流失,生源起點低,學校又一次進入辦學的艱難時期。
90年代初以來,在梁披雲先生集中力量辦好永春縣幾所完中的思想的指引下,永春縣僑親在該校興起第三次捐資辦學的熱潮。顏彬聲先生捐資興建校門樓;周守仁先生捐資興建學校圍牆;梁良斗先生捐資興建“尤揚祖大樓”(辦公樓)、“陳其聰大樓”(教學樓)、“鄭蒼亭大樓”(教學樓)、“梁繩基大樓”(教學樓)、“梁披雲科學樓”、“修拱樓”(教師宿舍樓)、“梁靈光大樓”(學生宿舍樓);王超英先生和他的朋友們捐資興建“英蘭圖書館”。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全校師生得到激勵,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學校開始軟(件)硬(件)兼施,內練苦功,外樹形象,爭創達標。在生源起點低的情況下奮力拚搏,教學質量突飛猛進,出現辦學史上的第三次輝煌。學校校舍面積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永春僑中1995年11月被省教委確定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學校”,2000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廳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
2015年高考100多人錄取本一院校。
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