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曾稱“惡病質性心內膜炎”或“消耗性心內膜炎”。常與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種疾病有關。多見於中老年,≥50歲者約佔79.2%,但也可見於任何年齡組。多繼發於惡性腫瘤,尤為腺癌,也見於DIC及各種原因所致原發性或繼發性高凝狀態的患者,尚無確切的發病率。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病因不明。本病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和體征,常見有心臟雜音、栓塞癥狀等。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主要治療方法為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聯合抗凝治療,對藥物治療無效,酌情考慮手術治療。併發症為腦梗死引起偏癱、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因其原發疾病較嚴重,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病因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病因尚未闡明。
● 風濕性瓣膜病可能是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病因。
● 變態反應和維生素C缺乏可能是本病的易發因素。
● 變態反應和循環免疫複合物可能是瓣膜損害的免疫學基礎。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主要病理改變是瓣膜上無菌性贅生物形成,早期改變為瓣膜膠原在變態反應、維生素缺乏、血流動力學損害以及衰老等因素作用下,發生退行性變和基質水腫,繼之瓣膜的內膜局部剝脫,使膠原和基質暴露於血流中,當抗體處於高凝狀態時,血小板等易附著於其表面,形成非細菌性血栓性贅生物。病變多較表淺,局部常無炎症反應,贅生物一旦脫落可產生動脈栓塞徵象。

癥狀


● 心臟雜音:聽診對診斷本病幫助不大,因僅1/3病例可出現心臟雜音。心臟雜音多位於胸骨下緣,偶向心尖傳導,雜音性質柔和。
● 栓塞:半數病例可發生栓塞癥狀,如腦栓塞可出現偏癱,冠脈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腎動脈栓塞可產生腎絞痛等。但由於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較小,因而栓子微小,故極少引起大動脈和中等動脈栓塞,多為小動脈栓塞,故多數病例雖有栓塞而無癥狀。因此不少病例生前未能診斷。

檢查


● 確診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超聲心動圖等影像學檢查等。
● DIC實驗室檢測結果陽性,以及進行多次血培養為陰性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 超聲心動圖可能發現NBTE的較大贅生物,對診斷頗有幫助,但多數病例由於贅生物太小而難以檢出。
● CT和心臟磁共振顯像的診斷價值尚待研究。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Mcray對臨床診斷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提出三聯症:
● ● 已知可發生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疾病。
● ● 心臟出現雜音或新雜音或原有雜音發生變化。
● ● 身體有多發性栓塞。
● 靜脈血栓症DIC實驗室診斷以及多次血培養陰性,均有助於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
● 若超聲心動圖發現贅生物則更有利於診斷。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Loffer心內膜炎、Libman-Sacks心內膜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治療關鍵是治療原發病,應用抗凝治療,以及對症支持治療。
● 原發病治療,本病的發生與腫瘤、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有關,因此關鍵為治療原發病。
● 抗凝治療,靜脈注射肝素,阻止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在瓣膜上沉積和聚集,對防止血栓發生有一定療效。華法林無效。至於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和磺吡酮(苯磺唑酮)等的價值尚待進一步研究。
● 手術治療,藥物無效者可採取室間膈肌切除術。

危害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栓塞。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非細菌性贅生物較脆,病變也表淺,一旦脫落可產生動脈栓塞,如腦栓塞可出現偏癱;冠狀動脈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腎動脈栓塞可產生腎絞痛等。

預后


● 因其原發疾病較嚴重,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預后較差。

預防


●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 飲食宜清淡,營養均衡,適量增加蛋白質以及豆製品食物。
● 多吃粗糧、堅果、海藻等富含鎂的食物。
● 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