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3區
巴黎唐人街之一
巴黎13區位於法國巴黎,該區主要是巴黎唐人街之一,居民多是70年代來自東南亞柬埔寨、越南及寮國的華裔。
在巴黎,還是在歐洲其它國家,你能看見不少中國人和中國餐館。但是最多的還是在塞納河左岸的巴黎13區,中國餐館比肩繼踵,幾乎每家店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塊字”寫成,建築的格局也是依中國傳統樣式建造,有些小飯館門前還掛起了如今在國內都很少見的“幌子”,街上到處可見中文招貼廣告,聽到熟悉的鄉音,看到熟悉的容貌。這裡行人如織,車水馬龍,喧囂繁華,生氣勃勃。
在古老而又現代的巴黎是人們公認一道風景線。稱這裡是巴黎的唐人街,也稱這裡是“賽納河的香港”。
巴黎市內共有20個區,有幾處華人聚居地,如19區的“美麗城”和3區、4區的“溫州街”,3區和4區的華人以來自浙江的溫州人和青田人為主。13區主要是主要70年代來自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的華裔。13區18萬居民中,華裔族群約佔人口的20%。華僑在這裡艱苦奮鬥,終日不輟,省吃儉用,積累薪金,逐步發展起了一批以華人為主的企業,短短的十餘年間,華人商家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幾條大街的沿街商店幾乎都被華人買了下來,華人商業的經營範圍也不局限於餐館,從商場擴展到房地產公司、旅行社、金融兌換店、快餐店、糕餅店、肉店、金行、理髮美容店、時裝店、照相衝洗店、電訊器材店、電腦商店、工藝品商店、印刷廠和出版社等各行各業。如今漫步在這裡的街道,高樓林立,街道寬闊;以義大利廣場為中心,呈星狀放射出六條大道,到這裡就像在中國一樣,一切都顯得那麼親切。
有的法國人很幽默地說,要想了解中國,買張地鐵票到13區就行了。巴黎13區的華人華僑主要用廣東話、潮州話交流,當然,普通話和法語也很流行。
2008年3月16日對法國巴黎的所有華人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初次參選的法籍華人陳文雄先生脫穎而出,成為巴黎13區歷史上首位華人區議員兼副區長。他成為三百年來第一位成功登上巴黎政治舞台的華裔。
據說,13區是保留巴黎歷史風貌最好的一個區,不僅舊式的街道建築基本保留完好,各國遊客也對這個充滿東方文化氣息的地方也很感興趣,不僅華人都喜歡到這裡用餐購物,各國遊客也頻頻光顧。
唐人街的發展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17世紀就有中國人輾轉來到這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參戰國,有14萬中國勞工到達法國,有近一萬人犧牲,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戰爭結束后,有少數人留下來做了僑民。
近一個世紀以來,一戰華工不但被英國人、法國人漸漸遺忘,對中國人而言也是一段陌生的往事。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外史學界不約而同地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這段已日漸模糊的歷史。
在法國,旅法華僑華人為爭取一戰參戰華工權益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1988年11月28日,在法國華裔倡議和敦促下,法國政府終於公布了有關華工的檔案,並在巴黎市中心裡昂車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廣場的建築物上鑲建了華工紀念牌,在上面用中法文刻著:"公元1916~1918年,14萬多華工曾在法國參與盟軍抗戰工作,有近萬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98年11月2日,法國政府又在巴黎13區華人社區的博德里古公園內豎起了一塊2噸重的花崗岩石碑,碑上鑲刻著鎦金字:“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專門致信說:“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的、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國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與肉體捍衛了法國的領土、理念和自由。”華工們的地位和尊嚴終於得到恢復和承認。自此,清明公祭一戰華工成為法國華人社團每年必辦的大型活動之一。由於14萬多華工中有10萬人是山東人,旅法山東籍的兩個社團,每年均派代表參加這一儀式。
雖然身在海外,很多華人華僑還是保存著中國人的傳統和習慣。每年逢年過節都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如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春節舞龍等。13區“中國城”舉行一年一度的迎新春大遊行早已成為巴黎的一大看點,每年很多法國人也紛紛去參加,和中國人一起熱熱鬧鬧過大年。
隨著巴黎唐人街的發展,華人的後代們有了新的想法,他們不局限於父輩傳統的餐飲,超市等行業,通過學習深造后積極融入法國社會,投身其它行業。
當年留法時周恩來和鄧小平老一輩革命家也在巴黎13區居住過。
巴黎13區,和中國有深厚的淵源關係,今後華人為中法友好關係必將做出新的貢獻。
全柬被紅色高棉殺死三分之一人口計200萬,其中包括30萬華裔,為此法國政府在巴黎13區造了許多高樓來安置這些華人,給予身份工作房子等福利,從而形成現在法國最大的唐人街-十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