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鐵路

中長鐵路

沙俄建成由滿洲里至綏芬河全長1481公里的中東鐵路幹線(又稱東省鐵路、東清鐵路)和自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旅順的987公里中東鐵路支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控制該鐵路,稱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

蘇聯接管


日本投降后蘇聯紅軍接管了中長鐵路,從滿洲里和綏芬河兩個口岸迅速進行線路改道,把1435毫米軌距改成1524毫米,一直延伸到哈爾濱。哈爾濱工務段退休老工人,現年89歲的宋連儒說;“蘇聯紅軍接管中長鐵路后,工人沒有工資,每月只給135斤高粱米和二斤咸鹽,以後給八百塊錢(當時蘇聯在東北搞的流通券),這樣的酬勞一直延續到1947年末。”

歷史


中蘇共管
195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聯政府簽訂《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協定》提出:蘇聯政府於1952年底前將中長鐵路的一切權利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交給中國政府。移交前,中蘇共同管理中長鐵路的現狀不變,但中蘇雙方代表所擔任的職務(如鐵路局長,理事會主席等職),自本協定生效后改為按期輪換制。此後,蘇聯派出1000餘名專家在中長鐵路各級部門任職,經營管理體制完全按照“蘇聯鐵路模式”建立。
移交
1952年9月15日,中蘇兩國發布公告,中長鐵路正式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蘇共管的32個月間,中長鐵路不僅是當時全路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最好的企業,而且培養出一大批技術管理人才和一支技術工人隊伍。
經驗學習
1953年6月,全路工作會議確定今後三五年內“切實貫徹學習與推廣中長鐵路經驗”是全路的工作方針。為此,鐵道部制定了詳細的貫徹計劃。如:1954年6月、1955年3月和1955年8月,鐵道部先後組織三批由部領導帶隊,部機關各業務局長和各鐵路管理局長,部、局兩級主要業務部門的處長、科長和部分鐵路管理分局長、站長、廠長,以及一些政工部門負責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共計1346人的學習團,到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學習。對沒有去哈爾濱鐵路管理局的全路廣大職工,則採取或在職或脫產等方法進行學習培訓。

發展


蘇共二十大召開后,中蘇關係發生變化。根據中共八大關於“學習外國經驗,一定要結合中國實際,防止照搬照抄與教條主義”的精神,鐵道部對“學習蘇聯鐵路經驗,推廣中長鐵路經驗有若干教條主義的缺點進行了檢查總結”。鑒於“中長鐵路經驗”已經在全路推行,鐵道部提出,從1957年開始不再把學習推廣“中長鐵路經驗”作為全路的工作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