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指具有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因機體病理、生理改變或一些治療的特殊要求,需要從口服或管飼等方式給予要素製劑,經胃腸道消化吸收,提供能量和營養素,以滿足機體代謝需要的營養支持療法。
● 此法費用較省,使用較安全,監護較易,並由於膳食的機械刺激與刺激消化道激素的分泌而加速胃腸道功能與形態的恢復。只要患者胃腸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並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就應首選腸內營養。
● 危重患者或嚴重創傷患者一旦血流動力學穩定,酸鹼失衡和電解質紊亂得到糾正,就應立即開始腸內營養。一般嚴重創傷后24-48小時內給予腸內營養效果最佳。對於擇期手術的患者,如果存在營養不良,手術前就應採用腸內營養,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併發症。
● 根據供給方式分類:口服、管飼。
● 根據供給次數和動力方式分類:一次性推注、間歇性重力滴注、連續性經泵輸入。
● ①要素膳 一般以氨基酸(或遊離氨基酸和短肽)為氮源,以葡萄糖、蔗糖或糊精為碳水化合物來源,以植物油為脂肪來源,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②非要素膳 是由大分子營養素組成的多聚體膳,以未加工蛋白(酪蛋白、大豆蛋白)或水解蛋白為氮源,滲透壓接近等滲,口感較好,適用於胃腸功能較好患者的口服或管飼。③組件膳 以某種或某類營養素為主的腸內營養製劑,屬於不完全配方膳食。④特殊營養膳 針對患者特殊需要而專門設計的營養膳食,也屬於不完全配方膳食。
● ①無法經口攝食、攝食不足或有攝食禁忌者 如口腔和咽喉炎症或食道腫瘤術后、燒傷、化學性損傷等造成咀嚼困難或吞咽困難;大面積燒傷、創傷、甲亢、艾滋病等導致的營養素需要量增加而攝食不足;②胃腸道疾病者 短腸綜合征,胃腸道瘺,炎性腸道疾病,患有吸收不良綜合征,胰腺疾病,結腸手術與診斷準備,神經性厭食或胃癱瘓的患者。③胃腸道外疾病 術前術后營養支持,腫瘤化療、放療的輔助治療,燒傷、創傷,肝功能衰竭,腎衰竭,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缺陷病,腸外營養的補充和過渡。
● ①胃腸瘺,無論瘺上端或下端有滲漏現象者;②嚴重應激狀態、上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潰瘍、頑固性嘔吐或嚴重腹瀉急性期、急性胰腺炎;③嚴重吸收不良綜合征及長期少食者;④小腸廣泛切除后4~6周以內;⑤年齡小於3月齡嬰兒。下列情況應慎用腸內營養支持:嚴重吸收不良綜合征及長期少食衰弱的患者;小腸缺乏足夠吸收面積的空腸瘺患者;休克、昏迷的患者;癥狀明顯的糖尿病、糖耐量異常的患者、接受高劑量類固醇藥物治療的患者。
● ①胃腸道併發症 腹瀉、噁心、嘔吐。②代謝併發症 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高血糖(營養液滲透壓高可引起高血糖,發生率10%~30%,維生素缺乏,必需氨基酸缺乏。③感染併發症 營養液被污染,滴注容器或管道污染,吸入性肺炎。④置管併發症 鼻翼部糜爛,咽喉部潰瘍,聲音嘶啞,腹腔感染,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