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肋形樓蓋的結果 展開

肋形樓蓋

肋形樓蓋

肋形樓蓋,也稱肋形樓板。一般是樓板支承在次梁上,次梁支承在主樑上,主梁支承在柱子上或磚牆上。

澆築


①肋形樓板澆築混凝土前,應抄平及潤濕模板,安放好鋼筋,架設運料馬道等。肋形樓板與柱子連續澆築時,應在柱混凝土澆築完畢后停歇2 h,使其初步沉實后才能澆築。
②有主、次梁的肋形樓板,混凝土的澆築方嚮應順次梁方向,主、次粱應同時澆築。在保證主梁澆築的前提下,將施工縫留置在次梁跨中1/3的跨度範圍內。
肋形樓蓋
肋形樓蓋
③澆築梁時,從梁的一端開始,先在起頭的一小段內澆一層水泥砂漿(成分與混凝土中的相同),然後分層澆築混凝土。當主梁高度大於1 m時,可先澆築主、次梁混凝土,后澆築樓板混凝土,其水平施工縫留置在板底以下20~30 mm處,如圖中(a)所示;當主梁高度大於0.4 m且小於1 m時,應先澆築梁混凝土,待梁混凝土澆築至樓板底時,梁與板再同時澆築,如圖中(b)所示。
④澆築樓板混凝土時,可直接將混凝土料卸在樓板上,但不可集中卸在樓板邊角或有上層構造鋼筋的樓板處。同時,還應注意把漿多石少或漿少石多的混凝土料拌均勻。樓板混凝土的虛鋪高度可比樓板厚度高出20~25 mm。

振搗


①對於鋼筋密集的部位,應採用機械振搗與人工振搗相配合的方法。即從梁的一端開始,先在起頭約600 mm長的一小段里鋪一層厚約15 mm的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然後在砂漿上鋪一層混凝土料,由兩人配合,一人站在澆筑前進方向的一端,面對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搗棒進行振搗,使砂漿先流到前面和底部,以便讓砂漿包裹石子;另一人站在後邊,面朝前進方向,用搗扦靠著側模及底模往回鉤石子,以免石子擋住砂漿往前流,搗固梁兩側時搗釺要緊貼模板側面。待下料延伸至一定距離后再重複第二遍,直到振搗完畢。在澆搗第二層時可連續下料,但下料的延伸距離略比第一層短些,以形成階梯形。
肋形樓蓋
肋形樓蓋
②對於主、次梁與柱的結合部位,可由兩人配合,一人在前面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混凝土,使砂漿先流到前面和底部,讓砂漿包裹石子;另一人在後面用搗釺靠著側板及底板往回鉤石子,以免石子擋住砂漿往前流。在梁的端部,上部鋼筋一般十分密集,應改用小直徑平板振動器彎起鋼筋斜段的間隙中斜向插入進行振搗,如圖所示。
③澆築樓板混凝土時宜採用平板振動器,當澆築小型平板時也可採用人工搗實。人工搗實採用帶漿法操作時,應從板邊開始,鋪上一層厚度為10 mm、寬度為300~400 mm的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此時,操作者應面向來料方向,與澆築的前進方向一致,採用反鏟下料。

修整、養護


混凝土振搗完畢,板面如需抹光,先用大鏟將表面拍平,局部石多漿少的部位,另需補漿拍平;再用木抹子打槎,最後用鐵抹子壓光。木橛子取出后留下的洞眼,應用混凝土補平拍實后再收光。
常溫下,肋形樓板初凝后即可用草簾、麻袋覆蓋,終凝后澆水養護,澆水次數以保證覆蓋物經常濕潤為準。在高溫或特別乾燥的地區,以及強度等級C40以上的混凝土,養護尤為重要,洒水應及時,以表面不起皮為準,灑過一兩次水后,方可進行澆水養護。

防治


柱頂與梁、板底的接合處出現裂縫
柱與梁、板整體現澆時,若在柱混凝土澆築完畢后立即進行梁、板混凝土的澆築,會凶柱混凝土未凝固,而產生沿柱長度方向的體積收縮和下沉,造成柱頂與梁、板底的接合處出現裂縫。因此,正確的澆築方法是應先澆築柱混凝土,待澆至其頂端部位時(一般在梁、板底下2~3 cm處)靜停2 h,再澆築梁、板混凝土。同時,也可在該部位留置施工縫,分兩次澆築。在柱與梁、板整體現澆時,不宜將柱與梁、板結構連續澆築。
梁、底板出現麻面
舊模板表面粗糙或表面未清理乾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掉而出現麻面,因此模板表面必須清理乾淨。
木模板未澆水濕潤,澆築的混凝土表面因失水過多而出現麻面,因此澆築混凝土之前,模板應充分澆水濕潤。
鋼模板表面隔離劑塗刷不均勻或漏刷,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掉而產生麻面,因此隔離劑必須塗刷均勻。模板縫不嚴密,沿板縫出現漏漿,造成“麻線” (露石線),因此板縫必須堵嚴。
混凝土振搗不充分,氣泡未排盡,造成表面麻面。
板底
露筋
樓板鋼筋保護層墊塊的鋪墊間距過大或漏墊,以及個別墊塊被壓碎,使鋼筋緊貼模板,造成露筋,因此墊塊間距應根據板筋直徑的不同宜控制在1~1.5 m之間,並避免壓碎和漏墊。
混凝土下料不當或操作人員踩踏鋼筋,使鋼筋局部緊貼模板,拆模后出現露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