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溝秧歌

碓臼溝秧歌

碓臼溝秧歌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古老的獨具特色的民間小劇種

碓臼溝秧歌


碓臼溝秧歌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古老的獨具特色的民間小劇種,據初步考證,該劇種的文學、音樂結構源於明代,它是人們在放牧以及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相互傳唱的民間小調,兼有中原的細膩和塞北的粗獷的演唱風格。據秧歌老藝人們講,該秧歌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明末清初出現了表演簡單情節的小戲,以後又有化裝成各種歷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隊。現在民間的秧歌是歌舞戲三者的結合。“歌”大多數是民間情調的直接運用,情緒歡快,節奏性強;“舞”除扭秧歌外,還常常有耍龍燈、舞獅、跑旱船等;“戲”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戲,有時也有情節較複雜、人物較多的大戲。碓臼溝秧歌教育了碓臼溝村一代代的人,村裡人回憶說,村裡有秧歌戲班的日子,村裡就紅火。農閑時,秧歌房一開門,人們就到那裡看排戲,進不了房子的就站在外邊聽。年年春節期間,秧歌班白天扭著秧歌舞到各家各戶拜年“接和氣”;晚上在戲台上唱秧歌大戲,全村男女老少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看戲。村裡啥時候有秧歌戲班,村裡就一片和氣,沒有小偷小摸的,連耍錢的也沒有。
在碓臼溝村不論是老一輩還是新一輩,碓臼溝秧歌戲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演員們演唱不要一分報酬。掙下的錢都買了戲裝、道具和樂器。上世紀60年代,老藝人劉善率領的秧歌戲班,在方圓百十里唱紅了。戲唱紅了,戲班子卻很窮。他們想買一件莽袍,錢不夠,演員們湊錢也沒湊夠;沒辦法,他們每人到自家地里刨了一筐馬鈴薯,背著到鄰村賣了,湊錢買回了莽袍。1995年村裡又成立秧歌戲班,演員們自帶乾糧到鄰村演唱。為了碓臼溝秧歌,碓臼溝村人做出了自己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