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經濟學

里根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

所謂“里根經濟學”,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里根經濟政策儘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概述


里根經濟學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係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里根經濟學英語為:Reaganomics。名。不可數。由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后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

主要內容


里根
里根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里根經濟學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普遍地反對政府干預變為主張要由政府進行一定的干預;由單一地強調減稅以刺激投資變為根據需要有增有減;由強調反凱恩斯主義的預算平衡發展又回復到實行龐大的財政赤字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經濟形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有的西方經濟學把之歸功於里根經濟學的勝利,有的經濟學家則認為是美國經濟長時間蕭條后必然回升的結果,是里根的運氣。

財政政策觀點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后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儘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價值


里根談經濟
里根談經濟
每年2月6日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百年冥誕,美國各界陸續隆重紀念這位上世紀80年代連任兩屆的總統,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今日美國》發文緬懷。在美國人眼裡,里根重塑了美國精神,紀念活動多少反映了美國人對現實的不滿,很多美國人呼籲奧巴馬向里根學習。
1981年1月,年屆70高齡的里根就任美國第49屆總統,他所接手的美國正遭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外,持續的越戰讓美國價值的認同感被日益增長的懷疑所取代,前蘇聯在尖端武器和影響力範圍上都贏得了對美國的優勢,這些也讓公眾對建立在個人自由和自由市場基礎上的美國政治體系產生了一些懷疑。
羅斯福用“新政”帶領美國走出了蕭條,里根最終也開創性的以匪夷所思的“里根經濟學”引導美國人走出滯脹危機並贏得冷戰,堪稱“里根革命”,也就是新政以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當前,奧巴馬同樣遇到經濟危機與美國影響力的衰退,美國人期望他能夠像里根那樣引領美國重返“山顛之城”。
里根當年所迎戰的滯脹危機,本質上是“凱恩斯危機”。因為凱恩斯用他的理論將資本主義從大蕭條之中解救出來,並推動西方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進入黃金時代。然而,正是因為他太成功而成為神話,無人質疑凱恩斯的理論並被美國政府長期奉行,最終產生滯脹危機。
羅斯福“新政”結束了美國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強化政府對市場進行宏觀管理的作用,這雖然緩和了日益貧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強調社會公平的同時也影響到了經濟效率。美國皈依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帶來越來越高的赤字,原以為通脹是實現充分就業的低廉代價,但最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滯脹。用里根的話說,凱恩斯用通脹去打擊失業,又用失業打擊通脹,最終結果是通脹與失業一起打擊了美國經濟。
產生滯脹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停滯(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的時候,用來繼續刺激增長的財政或貨幣政策誘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而這種超出控制的通脹會使得市場價格信號紊亂以及資金流向發生變化,從而使得經濟陷入停滯與混亂,高通脹與高失業率並存。尤其是當年美國在適應性的政策下,為了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火上澆油。
美國通脹率從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漲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總統后的電視演說中承認,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這導致個人儲蓄率大幅下降。儘管工資隨著通脹同步上漲,但是美國對名義收入徵稅而非實際購買力徵稅的做法,導致工資上漲也將人們推到更高的稅收等級,通脹和邊際稅率的提高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打擊沉重。這使得社會分配嚴重不均,尤其是那些年輕人與靠固定收入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這種環境也影響了市場的投資預期,工人開始怠工,企業也無心進行研發,失業率開始上升。
作為溫和的保守主義者,里根這位未曾專門學習過經濟學的總統,在成功的化解滯脹危機過程中,用供給學派的減稅等政策對付“停滯”,用貨幣學派控制貨幣總量的政策對付“通脹”,這是一種探索性且爭議巨大的冒險的政策選擇。具體而言,就是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與減免企業稅,削減財政支出,放寬管理企業的法令與規章,控制貨幣供應量等。即通過控制政府開支與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來降低通脹率,通過削減個人所得稅與加速企業折舊鼓勵工人努力工作與企業投資,並給予企業與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增強活力。
里根的冒險獲得了成功,他那新自由主義的理念成為新的神話,並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加深。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里根時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的結果,進而主張重返“凱恩斯”,加強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但是,里根曾有名言,“在這場危機中,政府不是解決方案,政府就是問題所在”,意思是說,政府干預或許再次降低市場的效率,並陷入官僚主義之中。
儘管政府投資模式是中國乃至“東亞模式”成功的本質,但為了實現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長期採取積極的財政投入與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整體性的產能過剩,這需要及時轉型。不過,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財政刺激政策與天量貨幣投放后,產生了通脹壓力,一部分刺激資金在資產與商品市場到處流竄,面臨滯脹威脅。中國應該毫不猶豫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並用大幅加息的手段抑制各種資產泡沫,同時效仿里根減稅的做法,降低個人與企業的稅收,放開某些行業與某些生產要素的壟斷,給予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才有利於化解滯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