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觀

五觀

佛教用語。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葯,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佛教用語


一、僧侶在用餐時所應起的五種觀想︰即所謂的‘食存五觀’。《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之三〈隨戒釋相篇〉雲(大正40·84a)︰‘食須觀門五別︰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醒己德行,全缺多減。
(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
(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
(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茲依同書卷下之二〈對施興治篇〉引用《智度論》、《毗尼母論》等所載,略釋如次︰
(1)計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墾植、耕除、收穫、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計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貪心,則墮地獄。
(2)反省己身德行,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墮之,故須思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
(3)防心顯過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貪重則墮地獄,嫌嗔則生餓鬼不得食,痴舍則墮畜生,故須先觀食,離此過,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藥等,即做良藥之想,觀想治饑渴如除故病,及減約飲食如不生新病。
(5)為成道業等,即觀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壽命的相續而成慧命,修三學以伏滅煩惱。
又,以此五觀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二、《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所舉的觀音五觀︰即
(1)真觀︰謂觀真實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
(2)清凈觀︰謂於既除見思惑之清凈身,斷塵沙惑之假觀。
(3)廣大智慧觀︰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4)悲觀︰謂以此上三觀觀察眾生,拔眾生之苦惱。
(5)慈觀︰謂以前三觀觀察眾生,而給予眾生以福樂。
三、因五眼所見對象之不同所產生的五觀︰即
(1)肉眼︰見色(客觀界)之粗雜相。
(2)天眼︰見色之因果微細相。
(3)慧眼︰見物心之粗雜相、微細相及空之道理。
(4)法眼︰見物心之因果粗雜相、微細相及諸法假相。
(5)佛眼︰見前四眼所見及中道佛性之理。
(四)指五停心觀︰即不凈觀、慈心觀、緣起觀、安般念觀、界分別觀。

夏朝貴族


簡介

五觀:也作 武觀,帝啟的少子。夏啟十五年,武觀叛亂。《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啟子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

家族

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顓頊(乾荒)——鯀曾(鯀的曾祖父)——鯀祖(鯀的祖父)——鯀父(鯀的父親)——鯀——禹——啟——仲康、太康、元康、伯康、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