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李希貴

李希貴,男, 1959年10月生於山東高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從事教育三十多年來,先後主持語文主題學習、新學校行動研究、中小學育人模式創新等多項課題,取得較好實踐效果。先後參與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起草調研組等工作。出版教育著作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學校轉型》、《新學校十講》等,在教育界擁有廣泛影響。

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上選舉為北京市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人物履歷


李希貴
李希貴
1980—1995 歷任山東高密四中教師、副校長、校長喜愛學生,也深受學生們喜愛,他們親切稱他“貴爺”;
1995—1997 任山東省高密一中校長;
1997—1998 任山東省高密市教委主任、黨委副書記兼高密一中校長、黨委副書記;
1998—2001 任山東省高密市教委主任、黨委副書記兼高密一中黨委書記;
2001—2006 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期間,2003年8月起兼任濰坊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2006—2007 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籌建負責人;
2007—至今 任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黨總支書記;
2020.11—至今 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

主要作品


李希貴
李希貴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多種教育著作,在國家級報刊發表《讓語文素養融進血液》《一個教育局長的聽課手記》等上百篇文章,在中國基礎教育界擁有廣泛影響。主要教育作品包括:
《教育藝術隨想錄:學校管理工作手記》,知識出版社,1998年
1991年,李希貴先生以縝密的思考和改革家的膽略,把高密四中這所普通農村中學改造得名噪齊魯。當人們已厭倦“應試教育”而對素質教育還處於認識上的初步階段時,1995年他來到高密一中,在這所已有50年校史的中學深化改革,義無反顧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98年12月,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現場研討會在高密一中召開,他的學生觀、教學觀、人才觀、管理觀得到國家教育部和與會者的充分肯定。1998年底,他的這本《教育藝術隨想錄》問世,這是李希貴先生在教學和管理第一線的長期實踐中,勤奮學習、苦苦思索、大膽改革的結晶。
《中學語文教改實驗研究——語文實驗室計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本書系李希貴先生在山東省高密一中進行“語文實驗室計劃”實驗成果的總結。該項實驗歷經六年的探索和實踐,以其全方位、系統性、創新性、可操作性,闖出了一條我國語文教學的新路子。本書闡述了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閱讀書目、教學輔導模式、自修自讀以及寫作教學等內容。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書系李希貴先生在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長時的嘔心之作。全書共分四個篇章,由三條主線貫穿始終。書中用平實的語言,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將一些原生態的東西呈現給讀者,讓有志於教育事業的仁人志士共享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以及在解決過程中的困難和自己最深切的感悟,同時將他對管理的一些獨到理解,以及在不同層面上的一些深邃思考呈現了出來。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書是作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和美國教育專家、教師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經歷,將36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些思考極有價值,為我國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
《學生第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一個時期以來,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東西確實給我們的許多校長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以至於使他們戰戰兢兢的面對著眼花繚亂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這一些學校里,看起來,他們是直接服務於學生了,似乎把著眼點也全都放在學生身上了。但是,他們卻往往很不理智的拋開了教師。我們需要反思:當強調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把教師放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學生第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
在這本書所收錄的文章中,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和他的同事們在努力詮釋著教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們試圖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孩子們的學校,給他們搭建舞台,提供空間,創造條件。
《新學校十講》,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
本書集結了李希貴在“新學校行動研究”啟動儀式上的講話及在歷次年會上的發言,從“新學校”的理念闡釋到如何診斷學校、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構建互動的領導和管理體系,等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學校轉型——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
作為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驗學校、北京市綜合改革實驗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在李希貴校長和他的教師團隊歷時多年,精耕細作地進行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改革,帶來了學校生態的全面轉型,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成為了可能,也讓每一位教師在這場變革中找到了更深層次的責任和更崇高的使命。北京十一學校也因此在2014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這本書首次全面深度揭秘了十一學校這場以課程改革為引領的學校轉型的方方面面。
《面向個體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
一所中學,沒有了行政班,沒有了班主任,沒有了班幹部。4000多名學生,4000多張課表,1430個教學班,100多門課程,200餘個社團,40餘款校服……這是北京十一學校。這些歸因於一場靜悄悄卻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來,李希貴校長和他的團隊積極應對各種挑戰,調整組織結構,進行各種激動人心的創新。在十一學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李希貴校長記錄了這場改革的心路歷程。

主要榮譽


李希貴
李希貴
1995年,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0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3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稱號;
2015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6年,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改革經歷


李希貴
李希貴
作為當代中國著名教育家,他除了早年作為特級教師在語文學科教育教學上頗有建樹之外,他更被人們矚目的是作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家身份。三十多年來,他主導推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實踐。他的主要改革經歷如下:
1、1980年大學畢業剛20歲出頭的李希貴,成為處於一座小鎮的高密四中教師,是恢復高考後第一位分配到該校的大學生。26歲時擔任了教導副主任,28歲任副校長,31歲后開始任校長。在高密四中,他帶領老師們進行了“語文實驗室計劃”的教學改革,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放權放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大量閱讀提高語文素養。該計劃被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0年初任校長,李希貴便使高密四中率先在全市實施管理體制改革,推出“分層聘任、雙向選擇”的機制。
2、1995年李希貴在高密一中開始推行“教師職務雙軌制”和“校長幹部職級制”改革。1996年,又勇闖“雷區”試圖在高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
3、1998年,李希貴任高密市教委主任后開始在高密大力推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課程改革、學科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全方位推進素質教育。同時,又按照“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原則,在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開展了辦學試點工作。
4、2001年,李希貴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開始推進濰坊市的校長職級制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使全市近千名校長摘掉“官帽”,成為名副其實的校長,在全國開風氣之先,引起輿論的關注。
教育管理改革則是李希貴和他的同事們經過精心設計,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的現代學校制度的文件,對學校民主建設實施可操作性的測評,對縣市區和學校的年度綜合督導考核。這一系列改革被媒體稱為濰坊的“教育變法”,受到全國教育界的矚目。
5、2006年,李希貴在調任教育部籌建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完成之後,2007年10月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經過幾年的準備和動員,開始進行了十一學校的育人模式和學校轉型的綜合性改革。
改革教育教學組織模式,整合和優化學習資源配置。學科教室使得教師和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接近學生,讓學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學生和老師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倡導教師全員育人理念,改變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實施師生導向的分散式領導。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實施諮詢師制和教育顧問制,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通過個性化、個別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構建了新型學校評價體系,重視個性化學業診斷。培育民主而多元的學校文化,營造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
2014年9月教師節前一天,全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正式公布,這個獎項可謂教育界的“最高科學獎”,整個獎項獲得特等獎的共有四項,其中基礎教育有兩項,分別授予情境教學的首創者李吉林老師和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學成果分別是“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和“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創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前者是小學教育的研究成果,而後者是中學教育的改革實踐。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作為受表彰代表,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見。
2014年北京十一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成為中宣部、教育部向全國推出的基礎教育改革典型。2014年2月27日在北京十一學校,教育部破例首次將新聞發布會放在一所學校舉行。

社會關注


李希貴
李希貴
央視:《開講啦》20140419 《李希貴:學校是什麼?》
主要內容:這所學校沒有班級,沒有班主任,沒有課程表,讓學生在學校開銀行、管食堂、辦社團、開印刷廠。他神色嚴峻,卻跟著學生一起狂歡瘋狂;他行事冷靜,卻對教育改革熱情如火雷厲風行。他說學習是為四十歲做準備,而不只是為了三年後的高考。本期開講嘉賓李希貴將與學生們共同探討:學校是什麼。著作
出版《教育藝術隨想錄》《中學語文教改實驗研究》等專著;在國家級報刊發表《讓語文素養融進血液》《一個教育局長的聽課手記》等二十多萬字;先後參與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教育部高中新課程實驗專家組,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等項工作。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齊魯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稱號。
現著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在教育界反響強烈;曾經出版《學生第二》、《學生第一》。

教育思想


李希貴
李希貴
李希貴在教師、校長、局長的三種角色變換中,人生的關鍵詞始終如一:讀書、思考、改革。其主要教育思想簡介如下:

師生觀

李希貴認為學校的力量,首先來自教師。只有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才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李希貴認為只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二”,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目標。

教育觀

“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他在高密一中推行素質教育,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以著眼未來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課堂民主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啟動“中學生自我鍛造工程”:各種競賽、評比,學生社團活動,自辦電視台,有體育節、文化藝術節等。還面向全體提供可選擇的教育:開設34門選修課、37門活動課,如三名活動(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課堂教學民主化:創造能力培養的土壤,多向交流,每堂課留出10分鐘,鼓勵學生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展開自由討論等。所以他提出的校訓是“為四十歲做準備”,而不只是為三年後的高考做準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改革


李希貴
李希貴
在任高密一中校長時,李希貴進行了語文教改,實施的“語文實驗室計劃”,獲得了老師、學生們的積極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語文實驗室計劃”最醒目的改變是課程安排:每周用兩課時完成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其餘的四課時讓學生到自修室去讀書。在自修室里,配備了中學階段必讀、選讀、參考三個層次的課內外書籍。在這裡,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圖書報刊進行閱讀學習。自修室同時配備有投影儀、電視機、放像機、錄音機等教學器材,由教師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傳達知識信息。
學校管理
1990年,高密四中6個畢業班300多名學生參加高考,只有兩名同學超過了本科錄取線,超過專科線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就在此時,李希貴當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長。“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老師們的“房子、爐子、妻子、孩子、票子”等一系列切身利益上大做文章。實施了“四制改革”(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這在當時還是新生事物。後來,高密四中形成了“分層聘任,雙向選擇”的聘任機制。這個機制規定,在聘任過程中,校長只聘任學校的中層部門負責人,教職工由中層部門負責人選聘;尤其重要的是,中層部門與教職工的選擇是雙向的,任何一個教職工都可以面向全校所有中層部門的任何一個崗位填報志願,而中層部門的負責人也有聘與不聘的自主權。在這樣一個機制下,一個教職工被聘任到一個什麼崗位,或者說是否被聘任,大都沒有在公平不公平的問題上兜圈子。李希貴認為“一個好的機制,就意味著好的導向。要想讓老師們的智慧集合,要靠良好的機制。”
在調到高密一中任校長后,對教師的聘任做了進一步改進,其核心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觀上”。在高密一中,聘任制規定了10個不同的教師級別,即見習教師、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初級骨幹教師、中級骨幹教師、高級骨幹教師,副主任教師、主任教師、特級教師。每個職務都要履行相應的職責,像熱愛學生、有較好的師德修養、擔任一門課的全程教學任務等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在此基礎上,每多完成幾項更高要求的職責,即可高聘一級。重要職務的聘任有特殊規定,如應聘初級骨幹以上職務,必須能夠開設一門選修課,或指導一個興趣小組;如應聘副主任以上職務,必須能主持一項教科研課題,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分配製度與聘任職級相對應,職級不同,報酬不等。李希貴介紹說,“這個方案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教師的積極性導向了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師自身全面素質的提升上。”如在聘任方案的指標中,第一項就是學生信任票的多少;而“權重衡量法”則把老師們的積極性從爭課堂時間變成了爭課堂效益。這樣一來,在高中學校常見的老師爭搶時間、學生加班加點的現象消失了。在一中,人人都努力研究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機制也讓大家明白了一個基本道理:不佔用學生的自主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要求。

著名語錄


1、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2、敢於在一些地方認輸,不是真的輸了,說到底還是為了贏。有所不為,是為了大有作為;
3、改革者要有“大船”意識,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的緊迫感,更要有“萬人划船唱大風”的團隊文化;
4、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5、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里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
6、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一個聰明領導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去尋找那些放錯了位置的財富;
7、牛同馬去賽跑,當然是牛輸了,但牛的失敗並不證明牛的無能,倒證明讓牛和馬去賽跑的人的無知;
8、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9、管理者應當借鑒裁縫的做法:量體裁衣;
10、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