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貴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張德貴(1914年-1987年),四川省巴中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政治處幹事、股長、團政治委員、軍分區政治委員、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生平


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二一九團政治處組織幹事,師政治部組織幹事,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師司令部指導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連政治指導員,營副政治教導員,團組織股股長,旅衛生處政治委員,旅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治處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黑龍江省委社會部一科科長,黑龍江軍區警衛團政治委員,獨立二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組織部部長,軍區幹部部部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呼盟軍分區政治委員,軍區副政治委員。一九六四年晉陞為少將軍銜。
內蒙古軍區原副政治委員。
張德貴同志追悼會3月23日在呼和浩特舉行。烏蘭夫、秦基偉、王鶴壽等同志送了花圈。
張德貴是四川省巴中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政治處幹事、股長、團政治委員、軍分區政治委員、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德貴參加過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過許多戰役和戰鬥,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為解放全中國貢獻了力量。
全國解放后,他長期在內蒙古工作,為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和民族團結,完成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任務,做了大量工作。
張德貴同志因病於1987年3月6日在呼和浩特逝世,終年74歲。 
1914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他與父母一家叄口寄人籬下,靠父親給人打工度日由於生活所迫,他兩歲時,就過繼給伯父為嗣。他7歲那年,伯父送他到私塾讀書,僅讀了叄年,就因無錢交學費而回家務農。16歲進入煤礦作了4年採煤工。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來到川北,礦主聞風喪膽,棄礦而逃,張德貴與窮兄弟們乘機跑回家鄉參加了革命。1933年5月他被分配到紅73師219團3營9蓮當戰士,時值紅軍反敵“叄路圍攻”最後階段,他參加了空山壩反擊戰。由於他英勇頑強,不久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接著又隨部參加了反敵“六路圍攻”的多次戰鬥。在旺蒼壩戰鬥中他頭部重傷,仍堅持作戰。1934年1月,他被調任團政治處組織股幹事,同年8月由團轉為中共黨員,隨即調任紅31軍93師政治部作組織幹事。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一部北出陝西,迎接紅軍25師。張德貴也隨93師政治部赴陝南開闢地方工作。這年3月底,他隨主力部隊參加了強渡嘉陵江戰役,並於5月開始長征,經歷了叄過雪山草地的艱辛,於1936年10月到達甘南會寧地區,參加了一、二、四方面軍的會師大會。參加山城堡戰役之後,被任命為31軍93師司令部指導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四方面軍第31軍奉命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張德貴任該旅772團團部指導員,隨即開赴前線抗日。后歷任772團衛生隊指導員,團干訓隊指導員,參加過著名的廣陽伏擊戰和神頭嶺、響堂鋪戰鬥以及晉東南反擊日偽軍“九路攻”的戰役。1939年他任772團1營副指導員,同年被送到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畢業後任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940年起,他先後擔任386旅衛生處政委、旅直屬隊總支書記,隨部轉占太岳、太行地區。1942年他任772團政治處副主任,次年到抗日軍政大學深造。
抗戰勝利后,張德貴被派往東北工作,先後擔任中共黑龍江省委社會部一科科長、黑龍江軍區警衛團政委、綏化軍分區警衛二團政委、黑龍江軍區獨立二團政委。1950年初,被調往內蒙古軍區工作,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組織部部長、軍區幹部部部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7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58年至1964年,任內蒙軍區呼倫貝爾盟軍分區第二政治委員,兼呼盟盟委第二書記。轄區17縣市委1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走遍了所有的哨所。

人物榮譽


1964年,張德貴晉陞為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張德貴后擔任內蒙古軍區副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