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三七的結果 展開
三七
草藥
徠三七,中藥名。主產於雲南文山州,故名文山三七,又名文州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乾燥根和根莖。秋季花開前採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乾燥。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
1、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麵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2、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3、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主產於雲南文山州各縣,文山縣、硯山縣、馬關、西疇、廣南、麻栗坡、富寧、邱北等,另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等地也有種植。雲南文山州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習稱“文三七”、“田七”,為著名的道地藥材。
植物的乾燥根和根莖。
1、三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徠2、三七粉:取三七,洗凈,乾燥,碾細粉。
3、熟三七:取凈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4、三七片:取三七,洗凈,蒸透,取出,及時切片,乾燥。
甘、微苦,溫。
歸肝、胃經。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腫痛。
1、吐血衄血:三七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2、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聖濟錄》)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孕婦慎用。
1、《本草綱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扑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2、《本草求真》:專入肝胃。兼入心大腸。又名山漆。時珍曰。或雲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
3、《本草從新》: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
4、 《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蔘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