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集鎮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下轄鎮

付集鎮,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地處項城市東南部,東及東南鄰沈丘縣,西及西南鄰新橋鎮,北鄰官會鎮,鎮人民政府距項城市區29.8千米總面積46.88平方千米。

1965年,付集鎮境域析新橋、官會兩公社部分大隊置付集公社;1998年3月,撤鄉設鎮;截至2018年末,付集鎮有戶籍人口55023人;截至2020年6月,付集鎮下轄2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劉庄街6號。

2011年,付集鎮財政總收入346.7萬元,比上年增長19.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04萬元,增值稅75萬元,企業所得稅118萬元,個人所得稅21萬元。人均財政收入70.5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5386元;2018年,付集鎮有工業企業2個,規模以上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1個

歷史沿革


1965年,付集鎮境域析新橋、官會兩公社部分大隊置付集公社。
1970年,公社機關由付集遷到劉庄。
1983年,改稱付集鄉。
1998年3月,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付集鎮地處項城市東南部,東及東南鄰沈丘縣,西及西南鄰新橋鎮,北鄰官會鎮,鎮人民政府距項城市區29.8千米,總面積46.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付集鎮地處豫東南黃淮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坡降1/6000,平均海拔28.6米,最高點於樓,海拔40.6米。

氣候特徵

付集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秋氣候溫和,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多偏北風,多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14.4℃;7月平均氣溫28.6℃,極端最高氣溫41.9℃,生長期年平均261天,無霜期年平均226天,年平均降水量710.1毫米。

水文

付集鎮境內河道均屬淮河流域。泥河、汾河流經全境,泥河流經南部,汾河流經北部,另有吳白溝、龍鳳溝、郭溝、龍溝等,河流總長度20千米,河網密度0.42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汾河,從李大庄村至直河村流經境內5個村。

自然資源


2011年,付集鎮有耕地面積47891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付集鎮下轄20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張埝村
2於樓村
3李大庄村
4雙廟村
5官莊村
6韓營村
7曹營村
8郭溝村
9付庄村
10汪營付集村
11直河村
12高劉村
13蘇州李村
14單庄村
15於寨村
16馬庄村
17崔小庄村
18馮寨村
19黃苗村
20雙廟村
截至2020年6月,付集鎮下轄21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郭溝村
2付集村
3高劉村
4汪營村
5直河村
6付庄村
7曹營村
8韓營村
9於寺村
10馮寨村
11張埝村
12李大庄村
13官莊村
14雙廟村
15於樓村
16黃廟村
17崔小庄村
18單庄村
19馬庄村
20於寨村
21蘇李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付集鎮轄區總人口51836人,其中男性26115人,佔50.38%;女性25721人,佔49.62%;14歲以下6126人,佔11.8%;15—64歲35494人,佔68.5%;65歲以上10216人,佔19.7%,有回族等少數民族共1030人,佔2%。
截至2017年,付集鎮常住人口32793人。
截至2018年末,付集鎮有戶籍人口55023人。

經濟


農業

2011年,付集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9.2畝,農業總產值3.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8%,比上年增長19.7%,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生產糧食3.2萬噸,人均615.4千克,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棉花種植面積8000畝,產量16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生產肉類386噸,畜牧業總產值0.69億元,占農業生產總產值的22.3%,防護林5000畝,經濟林2000畝,林木覆蓋率26%,水果種植面積1360畝,產量2720噸,主要品種有桃、梨、柿子、杏等,大型農業機械120台(輛)。付集鎮小麥圖

工業

2011年,付集鎮已形成建材、麵粉、機械配件、服裝、食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共有企業10個,工業總產值達到8.3億元,比上年增長13%,工業增加值1.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家,職工1860人,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地區,銷售收入9000萬元,上繳利稅500萬元。

商業

2011年末,付集鎮有商業網點684個,職工1300人,專業集貿市場6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
211年末,付集鎮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人均儲蓄6000元,各項貸款餘額0.39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因鎮人民政府的前身公社駐付集村得名。

交通


2011年,付集鎮西臨大廣高速公路,217省道過境,市鄉公路5條,2011年末,鎮區有客運站1個,年客運量320萬人次。
付集鎮 2張
付集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付集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800人,專任教師32人;小學21所,在校生1400人,專任教師26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45人,專任老師5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達11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100萬元。

科技

2011年末,付集鎮各類科技人才43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04人,經營管理人才30人,技能人才293人,農村實用人才5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付集鎮有文化站(文化大院)22個,圖書室1個,藏書6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付集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個,鎮衛生院1所;病床12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4張,專業衛生人員8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0000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萬人,參合率98%,孕產婦死亡率15/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付集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2戶,人數2643人,支出276.2萬元,比上年增長11.2%;月人均99元,比上年增長7.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6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28萬元,敬老院1所,床位86張,入住五保老人65人;分散供養五保老人323人,年支出五保生活費32.3萬元。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付集鎮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2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745戶,行動電話用戶32000戶 。
供電
2011年末,鎮區擁有35千伏以上變電站2座,用電負荷1000千瓦,變壓器70台,綜合電壓合格率99.5%,供電可靠率99.6%。
道路
2011年末,付集鎮鎮區道路總長度10.3千米。

旅遊


付集鎮 2張
付集鎮
黃廟石橋
清同治末年,黃廟居士李金路為泥河北岸群眾來皇廟進香火,親自到各地化緣捐資,攜所得銀錢到山區製作建橋石料,歷時三年,將石料構件運回,光緒二年(1876年),石橋落成。
該橋全系紅石壘砌而成,橋一孔,現存南北長27.5米,寬4米,原為六孔,抗戰時期,最南側的拆掉,五孔,每孔跨經4.6米,欄桿至水面4.5米,橋兩側分別為16個欄桿,每欄桿上刻石獅、石猴,形象逼真,橋欄板上亦刻有各種花紋圖案,中間兩孔券頂各為一石雕長龍,龍頭朝西,龍尾向東,只要水面到龍頭,絕對發水,這是一個很好的水表現保存捐贈碑,清石,碑高1.7米,寬0.5米,厚0.8米,楷書碑文,簡述修建黃廟橋情況和捐資姓名數目,光緒二年立石。
劉冢遺址
劉冢遺址位於項城市區東南35公里項城市付集鎮劉冢村西頭,老泥河的東岸,緯度33010ˊ55〞,經度115000ˊ23〞海拔(米)43米,總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南北長240米,東西北邊寬124米,南邊寬134米,村莊就坐落在遺址上,南北均為河灘地,西臨河水,西南邊至馬蹄窯,北至洪河閘,東邊南至村內坑北沿,北至排水溝,根據劉冢遺址出土文物判斷,其文化最早的為龍山文化、商代文化、西周文化,文化層可分為三層2.5米,上層深0.2米,系黃土層,多宋代瓷器或殘片,中層厚1米,土呈淺灰色,系商代文化層,內涵陶片以灰陶為主,紅陶次之,陶質以灰砂最多、泥質次之,紋飾以粗繩紋最多、細繩紋次之,辯其器形有罐、大口尊、鬲、陶陶拍子等,還有燒鑽痕迹的卜骨,其下層厚1.3米,土深灰色,發現有以土、砂礓、貝殼碎塊攪碎鋪成的房基地面,厚8厘米,內涵陶片以灰陶最多、紅陶次之,陶質加砂為多,泥質較少,飾紋以藍紋為主、方格紋次之、細繩紋少量,器形有罐、盆、甑等,此遺址對研究龍山、商代、西周文化具有其科學價值,1978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劃定文物保護範圍,2006年7月第五次文物普查時進行了再次複查;並進行了拍照和衛星定位測量;2008年6月16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冢遺址現已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