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發展觀
傳統發展觀
傳統發展觀是一種非理性的發展觀,在發展的內涵認識和發展問題的基本觀念上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傾向 兩個方面為了發展經濟,人們不顧一切地掠奪資源,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標建立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在這種發展觀基礎上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為只需要將“經濟餡餅”做大,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這種發展觀的支配之下經濟增長中的負面效應被放大了,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毫不顧忌地浪費資源,邊生產邊污染,好處留給自己,壞處轉嫁給社會。由此產生了被經濟學上稱之為“外部性”的現象。
把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並把經濟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認為只要提高經濟增長率,社會財富就會自然增長,經濟會自然發展起來。為了追求高增長,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在這種發展觀念的引導下,加重了環境破壞的廣度與深度;把發展問題單純看成是一個經濟問題,把資源、環境問題看成是經濟發展的外生變數或外部環境。在這種發展觀的指導之下,人類長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追求產量的增長。
傳統發展觀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出發點,主張人類在經濟行為的選擇時重點考慮當前可以預期到的直接經濟後果,而不涉及或忽視長期中不可預期到的未來經濟後果。將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建立在人的價值基礎上,只承認人類利益,而忽視自然以及其他物種的利益。實用主義經濟倫理則把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視為經濟活動的價值判斷,並以這種價值判斷作為標準引導人類生產活動。其局限性只考慮眼前的功利與實用,不顧及人類的長遠利益。
長期以來,傳統發展觀一直是人的習慣性思維,它實質上是一種不講人本、不講全面、不講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觀。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相當長的時期,人們一直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發展等同或近似於經濟發展,又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將經濟增長等同於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高速度,試圖用高速度化解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
推崇非均衡發展,以全局的失衡換取局部的發展。
注重眼前利益,試圖通過高投入求得高產出,發展成本巨大。
物本高於人本,不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陷入為發展而發展的怪圈之中。
由於人們頭腦中發展概念陷入誤區,把發展等同於經濟發展。傳統的發展觀,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標尺,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單純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傳統的經濟觀,也是迄今為止的主流經濟觀認為,經濟生產是由一定生產關係聯繫起來的人們通過改造而創造物質資料的活動與過程。衡量這種經濟生產是否有效率以及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就是產量和產值。產值越高,產量越大,表明人們向自然界索取的財富越多,能力越強,政績越大。至於自然界是否能夠無限度地供給人類資源和財富、農業時代的人們極少考慮。
產業革命以後,近代工業的生產方式使得人類獲得以往連想都不敢想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人類,尤其是“先發”的國家的人們忽視了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限制,認為物質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喪失了應有的警惕,英法這些“先發”國家在產業革命后不久就遇到了國內資源短缺,限制它們迅速發展的困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獨立和覺醒,走上了大規模經濟建設之路,這樣資源與經濟增長的矛盾迅速激化,在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人們在享受日新月異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不得不呼吸有毒的空氣,食用有毒的水、食物、蔬菜,忍受工業帶來的污染,忍受生活噪音的無限干擾。伴隨工業化而來的不僅是環境的污染,而且還有土壤的退化、沙化、森林的減少和物種的滅絕。這一切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壽命。里夫金曾指出:環境惡化已成為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患同環境有關的一些疾病死亡的人口在1900年占死亡總數的12%,1940年這一指標達38%,到1976年這些疾病導致了59%的死亡率。“在這種高度工業化的環境里,人類為享受高水平的生活付出了擴散疾病和死亡的代價”。
傳統發展觀是不可持續發展觀,它是以建立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的自然觀為出發點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用因果關係來理解自然,把自然界理解為人類所支配的對象,人定勝天,人類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是其核心思想。這種發展觀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人類無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科學技術是萬能的。這種發展觀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工業化為核心,在整個工業化進程中都基本上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無限索取自然資源以及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的基礎上,使工業文明建立在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自然生態和環境容量提高的基礎上,片面強調發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數量,忽視了自覺地調整人口、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使人類經濟發展的行為和發展的方式越來越脫離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的軌道。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觀,它把經濟發展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結合起來,認為發展既不能簡單地與增長畫等號,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向自然的索取。
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性,在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並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來實現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反對以人為主體的單向性關係的見解,在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愛護自然,自覺地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和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因此,科學發展觀是在工業文明模式的轉型中注入有序性、統一性和綜合性因素的新型發展觀,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協調,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理性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