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HTR)是受血者輸入不相容紅細胞或存在同種抗體的供者血漿,使供者紅細胞或自身紅細胞在體內發生破壞而引起的反應。溶血性輸血反應按發生的緩急分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發生於輸血后24小時內,大多數於輸血后立即發生,輸入10ml不相容血液即可迅速引發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一般發生在輸血24小時后,多數發生在輸血后3~7天,出現無法解釋的發熱及血紅蛋白下降應高度重視。發生溶血的原因是ABO血型系統之外的不規則抗體引起,其溶血程度與抗體效價和輸入的紅細胞量成正比。主要表現為接受輸血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伴有寒戰的發熱、煩躁、顏面或全身潮紅、胸痛、腰背痛、噁心、尿液呈濃茶色。若懷疑有溶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立即進行抗休克、保護腎功能、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等治療。一般經對症處理都可痊癒,但嚴重時可引起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和多臟器功能衰竭,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急診科、血液科或內科

病因


● 溶血性輸血反應原因是受血者血漿中存在不相容同種抗體,使不相容供者紅細胞迅速破壞;或者輸入的血漿中存在同種抗體,使受者紅細胞迅速被破壞。

癥狀


● 在接受輸血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伴有寒戰的發熱、煩躁、顏面或全身潮紅、胸痛、腰背痛、噁心、尿液呈濃茶色,應立即考慮發生了溶血性輸血反應。
●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較少見,且發生緩慢,在輸血後幾天至幾周后發生,血細胞比容進行性下降,伴不明原因發熱,癥狀較輕,尿色深等。

檢查


● 確診溶血性輸血反應需要進行血型鑒定、遊離血紅蛋白、結合珠蛋白水平檢測、尿液檢查等。
● 應立即停止輸血,做遊離血紅蛋白、結合珠蛋白水平檢測,
● 尿液檢查,注意有無血紅蛋白尿。
● 須再次核對受血者與供血者姓名和血型,並抽靜脈血以觀察血漿色澤。
● 做血型鑒定、交叉配合試驗及作細菌塗片和培養,做相應鑒別診斷。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確診溶血性輸血反應:
● 在輸血過程中出現了急性溶血的典型表現,伴有寒戰的發熱、煩躁、顏面或全身潮紅、胸痛、腰背痛、噁心、尿液呈濃茶色。
●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多無特異性表現,需要仔細鑒別。
● 血漿呈粉紅色,血清遊離血紅蛋白明顯升高,結合珠蛋白明顯降低。
●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時,尿呈褐色或深褐色,可有血紅蛋白尿。
● 收集供血者血袋內血和受血者輸血前後血樣本,重新作血型鑒定、交叉配合試驗及作細菌塗片和培養,以協助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需和哪些疾病區別


● 本病需要與和其他輸血反應鑒別,如變態反應(過敏反應)、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血液污染導致的細菌感染等。
● 本病需要與患者的基礎病進行鑒別。

治療


● 若懷疑有溶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立即進行抗休克、保護腎功能、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等治療。
● 立即停止輸血,但要保留靜脈通路。監測血壓、心率等。
● 抗休克:靜脈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補充生理鹽水,糾正休克,改善腎血流灌注。
● 保護腎功能:血壓穩定時靜脈輸注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直到血紅蛋白尿基本消失為止;靜脈滴注碳酸氫鈉以鹼化尿液,促進血紅蛋白溶解,防止腎小管阻塞。
● 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
● 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 如果輸入的異型血量過大或癥狀嚴重時可考慮換血治療。
● 發生少尿、無尿時按急性腎衰竭處理。
● 發生嚴重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患者,要及時轉至重症監護病房治療。

危害


● 可引起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和多臟器功能衰竭、瀰漫性凝血反應等。

預后


● 及早發現,經對症支持治療均可痊癒,若出現相關併發症則效果難以確定。

預防


● 輸血前嚴格核對受血者與供血者姓名和血型。
● 輸血前嚴格進行血型鑒定、交叉配合試驗
● 在輸血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如有發生可疑溶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
● 對於ABO血型不合者之間進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接受輸血時嚴密監測血型抗體效價,注意血型轉換,以輸入紅細胞應與供受雙方血漿相容,輸入血漿應與供受雙方的紅細胞相容為原則進行輸血治療。

參考文獻


● [1] 陳灝珠。內科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歐曉芳。溶血性輸血反應在臨床的診斷和分析。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