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鋪街道

博鋪街道

博徠鋪街道是廣東省吳川市下轄街道,位於吳川市東南面,全街總面積8.55平方千米,轄有香山、東嶽、東江、沿江、新江、水清6個社區和37個村民小組,人口16380人(2020年)。

歷史沿革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為潘水縣治。據清《高州府志》“潘水縣南有博畔鎮,潘水故址,在今博鋪鄉”。後由“博畔”改為“博鋪”,沿用至今。1946年前屬茂名縣。1947年屬梅茂縣。1952年屬吳梅縣。1953年歸吳川,屬梅錄鎮。1979年屬附城公社。1981年歸梅錄鎮。1984年11月設建制鎮。2002年4月1日由鎮改街道。

位置境域


博鋪街道位於東經110°48′,北緯21°27′,東鄰覃巴鎮,南臨大山江鎮,西接梅錄鎮,北界長岐鎮、蘭石鎮,距湛江市區54公里,距茂名市區42公里,距吳川市區3公里。全街道總面積8.55平方公里。

地形土壤


地處袂花江下游,海拔在2.8米—12米之間。袂花江橫貫街道,河叉交織,池塘密布,形似蓮花,故有“蓮花寶地”之稱。土壤肥沃,主要為黃粘土,原有耕地、草坡全部開發成種養業“菜籃子”基地,共有12316畝。

水文氣象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日照充足,氣候宜人,四季常青,年平均氣溫24°C,最高38°C,最低3°C;年平均降雨量為1680毫米,70%集中於夏秋兩季。境內的袂花江常年水位在2.8—3.6米之間(珠江水準點)。冬季枯水期最低水位2.0米左右,夏季汛期最高水位達7.2米,西北部沿江管區部分居民常受洪水淹浸。主導風向:春夏秋季常吹東南風,冬季多吹東北風,因地處沿海及受南海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在夏秋兩季常受颱風侵襲,年均刮3—5次風力不等的颱風。

區劃人口


下轄六個社區居委會,37個居民小組:(1)香山社區3244人,有墩頭、衛東、外街、永安、永寧、永新、紅衛、同樂、向群9個居民小組。(2)東江社區2790人,有上街、中街、下街、里街、覃園、永勝6個居民小組。(3)沿江社區2423人,有橋東、財興、龍江霞江4個居民小組。(4)東嶽社區1902人,有東嶽、東方、東風、石龍、蓮花5個居民小組。(5)水清社區1823人,有高峰、祝堯、水陸、新堤、尚榮、水清、思慶7個居民小組。(6)新江社區1786人,有新明、新華、新興、新風、新民、新城6個居民小組。全街道有總人口14576人,有農業人口14176人,非農業人口330人;總戶數2496人,農業戶2402戶,非農業戶94戶。
2021年6月23日,吳川市碑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博鋪街道人口數為16380人。

經濟發展


2012年是我市“十二五”規劃的攻堅關鍵年,也是我街道新一屆領導班子打造“精神狀態好、能力素質好、團結協作好、服務群眾好、廉潔自律好”核心隊伍的開局之年。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博鋪街道緊緊圍繞市委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吳川”的主題,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為首要任務,堅定不移抓工業、促發展,抓民生、促和諧,團結實幹,攻堅克難,實現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平穩較快發展。
一、抓服務、搞創新,做大做優鞋業經濟“蛋糕”
2012年,街道黨工委為做大做優鞋業經濟“蛋糕”,確立了“一園區、一出口、二基地、二中心”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鞋業集群發展。在全省率先建立塑料鞋聯盟標準后,街道黨工委多次組織企業老闆尤其是黨員企業家召開座談會,同時帶領他們到福建、廉江等地考察取經,共同探討博鋪塑料鞋做大做強的途徑。2012年4月,帶領吳川市永泰鞋業有限公司、宏通有限公司等10家鞋企的產品在第11屆中國(廣州)國際鞋業展覽會上亮相,提高了博鋪鞋業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擦亮了“中國塑料鞋之鄉”的品牌,展銷會期間,博鋪鞋企跟國內外客商簽訂達35萬雙的訂單;5月,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敦促吳川鞋業協會換屆成功,為引領吳川鞋業行業提供了組織保障;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網路的無孔不入,我街道鑒於對鞋業企業現實需求的深入了解,在立足服務於企業、提升企業形象和競爭力的同時來實現自身的價值。6月,我街道在全市率先建起行業網站--塑料鞋網站。目前,網站的建設給力了“中國塑料鞋之鄉”品牌,成為鞋業企業宣傳推廣的“窗口”,在搜索引擎中排名總是靠前。2012年度,街道獲評為湛江市工業發展先進鎮(街道)。
徠2012年街道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7.9億元,同比增長16.35%;稅收收入4070萬元,比去年增長11.42%。其中,國稅收入為3114萬元,比去年增長14.65%。工業總產值15.7億元,同比增長16.29%,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間,生產總值9.28億元,增長率為41%,固定資產投資5.8億元,同比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051元,比去年增長27%。
二、抓技術、強管理,穩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近年來,街道黨工委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抓手,強化對農村經濟合作社的管理,積極培育專業養殖大戶,不斷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2012年農業總產值約為1.66億元,同比增長9.4%。一是優化經濟合作社服務。為養殖戶引進良種良法,改良漁業品種;舉辦相關的農業知識培訓班、講座,提高養殖戶的專業知識;積極邀請市外的水產公司到博鋪考察,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2012年水產品總產量11605噸,增長速度8.7%;水果總產量6700噸,增長速度8.5%。二是大力推進畜牧業穩步發展。重點抓好生豬和三鳥養殖,鼓勵和引導養殖戶建立標準化養殖基地,對生豬和三鳥養殖進行科學化管理,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今年,生豬出欄25000頭,三鳥出欄91萬隻,圓滿完成畜牧生產的各項指標。三是淡水魚苗孵化業迅猛發展。瞄準珠三角“蔗基魚塘”由養殖普通魚種向高端魚種轉變,需要大量淡水魚苗作飼料的市場,博鋪坡農業生態經濟區利用立體生態種養的良好基礎和萬畝養殖水面的優勢,大力發展淡水魚苗產業。全街道建起了42家魚苗孵化場,魚苗供不應求,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淡水魚苗孵化基地。
三、抓建設、顯優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一是搶險加固小東江堤段。小東江博鋪堤段肩護著湛江市菜籃子基地—博鋪坡萬畝養殖場的防洪安全和財產安全。每年汛期都出現險情,曾經發生過洪水漫堤事故,給帶來很大的防洪隱患和財產損失。該堤段加固工程按可防5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施工,今年已經竣工,給博鋪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二是完善原有經營項目,促集體經濟增收。街道6個社區原有一個面積10800畝,集養魚、養豬、養鴨和香蕉種植於一體的種養基地。近年來,6社區共同籌集資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實現硬底化、魚塘實行標準化、種養推行立體化,極大改善了種養基地的經營環境,該基地的租金翻了幾番,今年收入超1200多萬元。三是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第三產業。香山社區從集體收入資金積累中撥出300萬元,建起一幢佔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高六層的綜合大樓——香山大廈,通過公開招租,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10萬多元;同時,社區出租舊辦公樓辦幼兒園,集體經濟增加年收入2萬元。四是利用廢棄的灘塗興建工業園。香山、東江社區共有近200畝的灘塗堆滿廢棄的塑料垃圾,為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解決企業用地難的問題。街道黨工委經研究決定,利用該灘塗興建工業園,現規劃建設正在積極進行中。

景區名人


博鋪文化底蘊深厚。始建於晉代的茂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古代建築香山古廟始建於西晉太康初年,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博鋪人才輩出,嶺南派著名畫家、台灣大學教授歐豪年就出生於博鋪,其舊居在博鋪街道新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