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疃
山東省昌邑市下轄鎮
柳疃鎮位於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濰河下游,渤海灣畔。在山東省昌邑市市區北9公里,北臨萊州灣畔,西與龍池鎮接壤,南與奎聚街道相鄰,東隔濰河與卜庄鎮、下營鎮相望。鎮域總面積324.7平方公里,轄7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8萬人,常住人口:7.2萬人(2019年)。是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生態鎮。鎮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61302。行政區劃代碼:370786101。區號:0536。拼音:LiuTuanZhen。
2019年10月,柳疃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東周桓王三年(前717年),昌邑始置縣,柳疃鎮便屬昌邑縣至今。
清代前,柳疃為居信鄉。
1928年易區鄉制,柳疃為第三區。
1946年,改稱柳疃區。1958年9月建東風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柳疃人民公社。
1980年分為柳疃、青鄉兩個公社,本鎮為柳疃公社。
1983年8月建鄉改為柳疃鄉。
1984年4月,改為柳疃鎮。
2001年3月,青鄉鎮並於柳疃鎮。
柳疃鎮位於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濰河下游,渤海灣畔。在山東省昌邑市市區北9公里,北臨萊州灣畔,西與龍池鎮接壤,南與奎聚街道辦事處相鄰,東隔濰河與卜庄鎮、下營鎮相望。
柳疃鎮系濰河古河道沖積平原,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21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5000公頃,北部海岸線長19公里,灘塗面積2753公頃。地勢自南而北,由東向西逐漸降低,為微斜平地。主要河流濰河自南而北沿東界流入渤海,境內流長26.5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籽等。由於土壤鹽鹼度高,適宜棗樹生長,現全鎮已發展棗樹2萬畝,30萬株。
柳疃鎮位於昌邑市北部,距市區10千米。面積210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2005年),轄72個行政村。地處渤海萊洲灣南畔,海岸線長19千米,灘塗面積4.13萬畝。是山東省絲織染織業基地之一。新海公路、榮烏高速公路、大萊龍鐵路穿越東西,昌灶路縱貫南北,同下營港僅一河之隔。
柳疃鎮轄72個行政村。
下轄村莊 | ||||||
---|---|---|---|---|---|---|
村莊名錄 | ||||||
吳家廟村 | 太平集村 | 鄧家莊村 | 北劉家莊村 | 東傅村 | 東高家莊村 | 南范家莊村 |
南西高村 | 西傅村 | 李家廟子村 | 前梁家莊村 | 常家莊村 | 柳疃村 | 東陳村 |
西陳村 | 高隆盛村 | 姜家堤子村 | 傅戈庄村 | 三官廟村 | 北徐家莊村 | 閻家庵村 |
長鬍同村 | 姜家寨村 | 郭家車道村 | 金家莊村 | 久豐屯村 | 河崖村 | 院頭村 |
孫家河灘村 | 北閻車道村 | 中閻車道村 | 前閻車道村 | 北西高村 | 前官莊村 | 后官莊村 |
老官莊村 | 曹家莊村 | 北孫家莊村 | 門八街村 | 北玉皇廟村 | 西玉皇廟村 | 南玉皇廟村 |
史家莊村 | 北范家莊村 | 北高村 | 大辛庄村 | 前青村 | 后青村 | 老官村 |
譚家莊村 | 灶戶村 | 北五甲村 | 東二甲村 | 七甲村 | 青阜村 | 南五甲村 |
橫地村 | 劉家車道村 | 張家車道村 | 潮海村 | 道岔村 | 馬家莊村 | 西營村 |
郭家莊村 | 西二甲村 | 東申明亭村 | 太平庄村 | 北新興村 | 西辛安庄村 | 東辛安庄村 |
北辛安庄村 | 漁爾堡村 |
1955年屬柳疃區(1958年改鎮)、漁業區,后合併設立公社,1983年改為柳疃鎮、青鄉鄉。1996年,柳疃鎮面積44.5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柳疃、門八、曹家莊、北孫家莊、南玉皇廟、北玉皇廟、西玉皇廟、院頭、孫家河灘、老官莊、后官莊、前官莊、北西高、金家莊、久豐屯、河崖、北閆車道、中閆車道、前閆車道、郭家車道、姜家寨、高隆盛、西陳、東陳、長鬍同、閆家奄、北徐家莊、三官廟、南西高、南范家莊、西付、東高家莊、常家莊、前梁、李家廟子、東付、北劉家莊、付戈庄、姜家堤子、吳家廟、太平集、鄧家莊42個行政村;青鄉鄉面積129.9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前青、后青、漁爾堡、灶戶、譚家莊、北辛安庄、西辛安庄、東辛安庄、北五甲、西二甲、東二甲、老官莊、郭家莊、北新興、太平庄、青阜、南五甲、七甲、橫地、北范、北高、大辛庄、馬家莊、西營、張家車道、道岔、潮海、東申明亭、史家莊、劉家車道3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青鄉鎮,併入柳疃鎮。
代碼 | 代碼 | 名稱 |
370786101 | 201 | 吳家廟村 |
370786101 | 202 | 太平集村 |
370786101 | 203 | 鄧家莊村 |
370786101 | 204 | 北劉家莊村 |
370786101 | 205 | 東傅村 |
370786101 | 206 | 東高家莊村 |
370786101 | 207 | 南范家莊村 |
370786101 | 208 | 南西高村 |
370786101 | 209 | 西傅村 |
370786101 | 210 | 李家廟子村 |
370786101 | 211 | 前梁家莊村 |
370786101 | 212 | 常家莊村 |
370786101 | 213 | 柳疃村 |
370786101 | 214 | 東陳村 |
370786101 | 215 | 西陳村 |
370786101 | 216 | 高隆盛村 |
370786101 | 217 | 姜家堤子村 |
370786101 | 218 | 傅戈庄村 |
370786101 | 219 | 三官廟村 |
370786101 | 220 | 北徐家莊村 |
370786101 | 221 | 閻家庵村 |
370786101 | 222 | 長鬍同村 |
370786101 | 223 | 姜家寨村 |
370786101 | 224 | 郭家車道村 |
370786101 | 225 | 金家莊村 |
370786101 | 226 | 久豐屯村 |
370786101 | 227 | 河崖村 |
370786101 | 228 | 院頭村 |
370786101 | 229 | 孫家河灘村 |
370786101 | 230 | 北閻車道村 |
370786101 | 231 | 中閻車道村 |
370786101 | 232 | 前閻車道村 |
370786101 | 233 | 北西高村 |
370786101 | 234 | 前官莊村 |
370786101 | 235 | 后官莊村 |
370786101 | 236 | 老官莊村 |
370786101 | 237 | 曹家莊村 |
370786101 | 238 | 北孫家莊村 |
370786101 | 239 | 門八街村 |
370786101 | 240 | 北玉皇廟村 |
370786101 | 241 | 西玉皇廟村 |
370786101 | 242 | 南玉皇廟村 |
370786101 | 243 | 史家莊村 |
370786101 | 244 | 北范村 |
370786101 | 245 | 北高村 |
370786101 | 246 | 大辛庄村 |
370786101 | 247 | 前青村 |
370786101 | 248 | 后青村 |
370786101 | 249 | 老官村 |
370786101 | 250 | 譚家莊村 |
370786101 | 251 | 灶戶村 |
370786101 | 252 | 北五甲村 |
370786101 | 253 | 東二甲村 |
370786101 | 254 | 七甲村 |
370786101 | 255 | 青阜村 |
370786101 | 256 | 南五甲村 |
370786101 | 257 | 橫地村 |
370786101 | 258 | 劉家車道村 |
370786101 | 259 | 張家車道村 |
370786101 | 260 | 潮海村 |
370786101 | 261 | 道岔村 |
370786101 | 262 | 馬家莊村 |
370786101 | 263 | 西營村 |
370786101 | 264 | 郭家莊村 |
370786101 | 265 | 西二甲村 |
370786101 | 266 | 東申明亭村 |
370786101 | 267 | 太平庄村 |
370786101 | 268 | 北新興村 |
370786101 | 269 | 西辛安庄村 |
370786101 | 270 | 東辛安庄村 |
370786101 | 271 | 北辛安庄村 |
370786101 | 272 | 漁爾堡村 |
總人口30103
男14556
女15547
家庭戶戶數8964
家庭戶總人口(總)29138
家庭戶男14298
家庭戶女14840
0-14歲(總)5898
0-14歲男3035
0-14歲女2863
15-64歲(總)20803
15-64歲男10145
15-64歲女10658
65歲及以上(總)3402
65歲及以上男1376
65歲及以上女202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7306
鎮黨委書記:許增賢
鎮長:馬偉蓮
十字綉
柳疃鎮是著名的“絲綢之鄉,全國最大的絲織鎮,長江以北最大的裝飾布生產印染基地。紡織業是全鎮經濟的支柱產業,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體的印染、印花、機械製造、建築安裝、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全鎮紡織印染企業157家,織機2500台,印染后整理設備500台(套),從業人員近1萬人。生產的“昌進牌”模擬絲產品被評為“最受消費者信賴的山東產品”,“LiuTuan柳疃”針織刺繡等手工藝品遠銷歐美等國家,並被當地政府指定為官方禮品。
柳疃鎮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北部的原鹽,中部的石油,東部的沙石,還有7000餘畝海水養殖場和1500畝淡水養殖基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柳疃的發展前景注入了生機活力。
柳疃絲綢史料
中國之繭綢業繭綢產地,以山東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貴州、廣東、奉天又次之。山東重要產地以柳疃為第一,棲霞、牟平次之。(阮湘:《中國年鑒》,民國十二年出版)
桓寬《鹽鐵論》云:“繭綢縑縑者,婚姻之嘉飾也。”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坒,繭綢之名,溢於四遠,除各直省外,至於新疆、回疆、前後藏、內外蒙古,裨販絡澤,不絕於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其銀價,比鄰境恆低之一二百文,鄰境之購銀者,無不唯柳疃之是趨,以區區一市鎮,而有爐房八家,其輸入者可知矣。(光緒二十八年,《野蠶錄》89頁)
山東綢,道光間昌邑等處,已有製造,其時生產不多,民風朴儉,初銷國內,及光緒初葉,洋人在滬採辦出口,此後年盛一年,洋人在煙添設分行採辦,至光緒末葉,大約山東綢在上海、煙台、青島等處出口,總數在兩千萬兩以上,當時遼產野絲,大半運魯織綢所用,以致日人饞涎欲滴,頗思染指。(《中行月刊》)
柳疃在城北二十里,為綢業發祥之地。附近居民千餘戶,約六七千人,商界佔百分之七十,商號四百餘家,僅經營綢業者即有三百家之多。盡屬收買附近各村織成之綢,以便運銷國內外各處,每年總交易不下二百萬元。運出之貨,由濰縣轉者,佔百分之八十,由煙台轉者,佔百分之二十。該項商號中較大者為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記、義和堂、三義堂等數家。(1932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
又一種捻線綢,用鎚子打線,以手捻鎚子而線軫大,名鎚子線。用此線織綢,曰捻線綢,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此綢間或有之,得之甚足寶貴。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鄉,每隻纊三人,二人拾頭,一人搖纊;始有纊絲綢。其堅不如白綢等,而色澤光潤勝之。(《山蠶輯略》)
綢業在二百年以前,即甚盛行,而猶以城北二十里,柳疃一帶,為紡織業中心,亦即本縣商業及金融之中心。椐各方調查,織綢木機,在前數十年繁盛時代,約有一萬餘架,工作人數,達十萬左右,出品約六十萬匹,總值約四百萬元。(1932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三)
柳疃鎮199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8.3億元,經濟總收入達到15.1億元,實現利稅1.03億元,同1991年相比,分別增長289%、655%和150%;農民人均純收入2225元,比1991年增加1494元;鎮以下完成利稅8000萬元,是1991年的130%;全鎮儲蓄餘額突破億元大關,人均4000元。連續3年列“全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鄉鎮”之一,並連續6年保持了“濰坊市文明鄉鎮”稱號。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1)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努力改善生產條件。幾年來,全鎮共投資2300萬元,投工1800萬個,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和改善水澆面積1.7萬畝,使全鎮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5萬畝。全鎮已擁有各種農業機械3230部,總動力達到3.5萬馬力,使耕、種、澆、收等主要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2)進一步調整了種植業結構。幾年來,全鎮的糧田面積始終穩定在2.8萬畝,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199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844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709公斤。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擴大了糧果間作面積。建成了萬畝糧棗間作田,為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打下了堅實基礎。鄉鎮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該鎮現有縣、鎮、村、聯合體、個體企業386個。其中縣屬企業2個,鎮辦企業20個,村辦企業86個,聯合體70個,個體企業208個。主要工業項目有紡織、印染、塑料、服裝、抽紗、鹽業、建築建材、機械製造、糧油加工、對蝦養殖、修理運輸等十幾個項目,從事工業生產的達1萬餘人,占勞力總數的85%。該鎮紡織業最為突出。全鎮共有紡織企業88個,其中縣屬絲織廠2家,村鎮集體紡織廠86家,印染廠12家。有織機4000餘台,年生產能力8000萬米。其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劍桿、噴水織機160台。全鎮42個村都有集體絲織廠。紡織業已成為柳疃重要的經濟支柱。
柳疃鎮1995年所轄地理總面積44.5平方公里,下轄42個行政村,7800戶,總人口2.69萬人。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5.1億元,實現利稅1.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8元,是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之一,歷史上以“絲綢之鄉”馳名中外。柳疃鎮紡織業歷史悠久,以紡織業為主的鄉鎮企業成為該鎮的重要經濟支柱。全鎮現有集體紡織印染企業80家,三資企業12家,國外公司1個,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306家,各類紡織機達5000台,圓網印花機、平台印花機12台(套),年印花能力2.4億米。村村有織機、戶戶有織女,全鎮從事紡織業人數達到9000人,占男女整半勞力的85%,品種主要有絲綢、化纖、純棉、滌蓋棉、塑料等五大類。現代織物以化纖產品為主,有各種紡毛、網路呢、紡真絲、夏涼綢、裝飾布等系列產品,達300多個品種。農業全鎮村村實現了集體統一機械化服務。小城鎮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近年來累計投資6820萬元,加快實施了以“一市兩區”為重點的小城鎮開發建設,已形成以紡織原料、紡織產品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南有商貿區、北有工業區、中間開發龍河公園,縱跨5公里長街的新型小城鎮格局。常家莊、西付、后官3個企業集團是該鎮的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紡織印染配套成龍,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均突破3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一名。絲綢業在18世紀聞名於世,有“絲綢之鄉”的稱號。近幾年來,隨著北部灘塗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又被稱為“漁鹽之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文明鄉鎮示範點、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前200名鄉鎮、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模範鎮、濰坊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濰坊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濰坊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濰坊市農村工作先進鎮、濰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鄉鎮等。吳官正、姜春雲、胡繩等領導人曾來視察。
清末,全鎮有私塾61家,民國初年,辦學形式由私塾逐漸向學校轉化,新型學校開始創建。1925年創辦了縣立柳疃育正小學,1931年創立了大傅家莊培英小學,1939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鎮大辦教育,共有各類學校33處,培養了大批人才。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18處,在校學生88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52%。建國后,柳疃鎮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業餘教育從1950年3月開始到50年代末,全鎮辦業校46個班,3200人參加學習,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至1976年,全鎮基本掃除文盲。學校教育,建國後到1956年,全鎮建起了初級小學33處,完小1處,初小班56個,高小班5個。1957年柳疃第一所民辦中學--太平集民辦中學成立。1958年昌邑縣第六中學建立,這是該鎮歷史上第一所公辦中學。1969年柳疃又辦起了9處聯辦中學,同年昌邑六中改為柳疃中學,由初中改為高中。80年代全鎮學校校舍均達到省級標準,9處聯合為5處。90年代,鎮上投資260萬元,撤併3處規模較小的聯中,建起了3處高標準中學。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62500人次。2000年,全鎮共有小學18所,在校學生2660人;中學3所,在校生3363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畢業生96名,其中大本32名,大專41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4636人,自1998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5項,其中鎮衛生院引進推行“雙側睾丸摘除術”和柳疃中學教師王昌令發明的太陽能熱水器與液壓打氣機最為顯著。這些科研成果在縣、市獲獎。同時黨委、政府還注重引進高新設備、培養高科技人才,大範圍進行科技推廣,收到了顯著成效,連續多年被評為縣、市級科技推廣先進單位。
建國后,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1955年創建文化站,1958年建廣播站,1976年建電影隊。同時,學校、村辦業餘劇團,各村文藝宣傳隊相繼誕生。進入80年代,鎮、村兩級分別建成了圖書閱覽室、文體場所,青年、婦女、民兵之家,豐富了群眾的業餘生活。90年代,青阜、西付、常庄、后官、金庄等經濟強村建起了農民文化大院,職工“卡拉OK”活動中心,農民公園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動場所,極大地陶冶了柳疃人的情操。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差,只有10餘名中醫,民國初年境內幾個大村有中藥鋪。1930年前後柳疃街開始有了西藥。1952年成立了柳疃衛生所。1958年改組成立了柳疃公社衛生院,轄區建6處衛生所。1966年,各片衛生所撤銷,各村自己設立了衛生室,配備了1~2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2年,衛生院改稱縣人民醫院柳疃分院。1984年,衛生院共有醫護人員60餘人,病床56張,年門診病人136918人次,住院1581人,有村衛生院72處。90年代,有一大批衛生室被評為甲級衛生室。鎮衛生院投資220萬元,引進了B超機、X光機、激光治療儀、紫外線治療儀等先進醫療設備。1998年投資120萬元,新建門診大樓一棟,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先後被命名為濰坊市十佳衛生院、省愛嬰醫院、昌邑市乙星級衛生院,連續5年被評為昌邑綜合目標考核先進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一處,村級一體化衛生室16處,病床45張。
建國前,廣大群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130公斤。建國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為主糧,90年代麵食加雞、魚、肉、蛋。衣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樣,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全鎮農戶普遍住磚瓦結構新居。常家莊是昌邑市第一個“四化村”,西付村投資2240萬元,建起了280棟農民別墅。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8平方米,人均純收入3820元,人均年末存款1萬元,電話裝機總量5666部,行動電話1625部,電視機11670台,VCD3216台,機動車輛2367台,摩托車、三輪車、汽車成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鎮72個村實現了“四通”(通水、通電、通話、通路),機械化、電氣化的實現,使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全鎮80%以上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他們在鄉鎮企業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贍養老人成為一種社會美德。賭博、迷信、打架鬥毆等一些社會醜惡現象銷聲匿跡,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1998年,鎮長孟凡廣代表柳疃鎮出席全國農村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理論研討會,柳疃小城鎮建設經驗受到了與會領導的好評。
建國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鎮村規劃建設開始起步,進入90年代,該鎮邀請魯建建築設計事務所專家對鎮區做了科學合理的規劃。1996年以來集中投資1.69億元,對鎮區10餘條主要街道進行了拓寬硬化,興建居民住宅10.5萬平方米,供電、通訊、給排水配套,營造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安裝51個公益燈箱,39架自控照明路燈,安裝霓紅燈、文明公約宣傳片30個。建成了35千伏變電站3座,建成了龍河公園精品工程,建立了3個工業小區。鎮區新建商貿樓300多棟,形成了一條長達1500米的第三產業黃金走廊,容納個體工商戶500多個。該鎮先後被列為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和省中心鎮。近年來,鎮委、鎮政府確立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機制,把村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教衛生、綠化、市政辦公、環境保護與各項建設。鎮區成立了村鎮建設委員會,設立了工貿開發辦公室和環衛辦,保證了鎮區管理的經常化,保持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鎮委十分重視集體福利事業發展,1979年,建鎮辦福利服裝廠一處。養老補助金、醫療補助金、獎學金、助學金等各項制度有較好的落實。多年沒有一起因福利待遇問題而引起的上訪。2000年全鎮用於福利事業支出48萬元。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2年春,縣建設科高子言以職員的公開身份,來柳疃、龍池一帶發展中共黨員。同年6月成立了中共柳疃支部,齊文甫任書記。1940年底,全鎮共建黨支部36個,有黨員69人。1976年底,全鎮共有支部72個,黨員1965人。1984年,黨員發展到2392人。1995年成立了后官、常庄、西付3個村級黨委。1990年至2000年,有5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有12個村被命名為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各村普遍建立了黨員活動室,充分利用好陣地作用,教育管理黨員。鎮委黨校也充分利用上大課等形式,培訓農村黨員,使他們均掌握1~2門實用技術,成為農村致富路上的領頭雁。近年來,柳疃鎮先後被評為濰坊市“文明鎮”“模範鎮”“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在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先後調整充實了16個村黨支部,全鎮每年新發展黨員50名。2000年,全鎮黨員總人數發展到2520人,1997年被列為山東省文明鄉鎮示範點。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秋,抗日民主臨時政府第三區成立。1958年9月,成立柳疃鎮東風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為柳疃、青鄉兩個社,本鎮為柳疃公社。1983年8月,改社建鄉為柳疃鄉。1984年4月改為柳疃鎮。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941年前後區村相繼成立了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分設青救會、農救會、婦救會、職工會。1949年柳疃區正式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6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柳疃委員會。1988年成立柳疃工商聯合會,1987年成立柳疃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1983年6月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近年又成立柳疃計劃生育協會。
昌邑市柳疃鎮東付學區小學
昌邑市柳疃鎮中心小學
昌邑市柳疃鎮北西高學區小學
昌邑市柳疃鎮教育委員會
昌邑市柳疃鎮柳疃初級中學
昌邑市柳疃鎮玉皇廟小學
2019年10月,柳疃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6月,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