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古村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芳村

廣州市荔灣區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聚龍村。據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牆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的門分幾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角門、趟櫳門、大門。

交通指引


聚龍村附近有大衝口公交站,途徑此站點的公交有:
181路 202路 206路
217路 275路 52路
64路 812路
在大衝口公交站下車,然後走進杏花社區,走到河涌邊,沿著河涌一直走就到了。

內部設計


布局及結構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的樓房內部設計大同小異。大廳內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 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左右對稱,各側排列四間房。二樓共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詩詞佳句。
在小巷中還看到幾間“蚝殼屋”,以青磚作柱,再以蚝殼砌牆。比學校旁邊的“蚝殼屋”規模更大,牆體更高,差不多有兩屋樓高,不同的是學校旁邊的蚝殼屋連柱子都是以蚝殼砌的。

歷史及規模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衝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佔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後三排,共20間。
聚龍村佔地五千二百多平方米,坐落著成片整齊劃一、外觀設計一致的青磚大屋。這些古老的屋宇,其建築特色頗有些像西關大屋。

歷史文化


歷史

“聚龍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廣東台山鄺氏族人興建,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現存房屋19幢,均為兩層青磚樓房。該村按井字型平面布局,建有七條街巷,縱橫整齊美觀,錯落有致,每座民居院落佔地約2百平方米,坐北向南。建成之初共有20座。其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和較高的歷史價值,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文化

聚龍村人傑地靈,是有名的風水寶地,據傳地下有一條龍脈,因而得名。村內出現過不少名人,有廣州報刊創業先驅、清朝教育部官員鄺其照,港澳著名“黃金巨子”(專營黃金)的鄺衡石,知名商人鄺明覺、鄺伍臣等。

歷史變遷


興於商海

百年前的聚龍村,完全不像現在這樣安靜。讓時光倒流到清朝光緒年間。
清朝的廣州,一口通商,錢財滾滾。聚龍村的興建者———廣東台山鄺姓家族聞名而來,在原本是一片河灘沙地的芳村衝口,辟出一塊面臨水道、水通廣州的風水之地。10年耕耘、修建,人丁逐漸興旺,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20幢整整齊齊青磚樓房和100畝良田沃土奠定了聚龍村的樂土。
由於偏安番禺縣鄉間一隅,聚龍村並非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幾位落戶並成長於村中的商界巨子,卻在清朝至民國期間的南粵商界中,落下了漂亮的幾筆。
鄺伍臣,聚龍村12號樓主人。乘船順水路到廣州,縱身商海,長袖善舞。創辦了礦美南兄弟鞋廠,產品遠銷東南亞,還有天元茶樓(現廣州清平飯店的前身)。
鄺覺明,聚龍村1號樓主人,在廣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棟商鋪。
鄺橫石,聚龍村21號樓主人,成為清朝末民國初年顯赫一時的“黃金巨子”,在香港創辦“麗興金鋪”,在廣州設立分號。
鄺其照,聚龍村3號主人,任清朝政府派駐新加坡的商務領事、駐美商務參贊助理等職,商而優則仕。
商賈、官宦,聚龍村是名副其實的聚龍匯虎之地,非一般市郊村落可比。平日里,官宦富商家的家人子女讀書作樂,每逢到了衝口民俗節日“生菜會”的時候,舞獅、比武、大戲紛紛聚集到村前,熱鬧非凡。若碰上某大戶人家有人過生祝壽或者結親嫁娶,那更是舟楫縱橫、迎來送往,聚龍村中一片觥籌交錯之聲。村口水岸邊已是店鋪成行。

衰於戰亂

即使坐擁富足與顯赫,又怎麼抵擋得了頃刻間的戰亂變故?1937年,日寇侵華,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廣州淪陷,聚龍村也難逃厄運。村口沿岸商鋪盡數被焚毀。水路交通被封鎖。鄺家族人四處逃散,幾戶名流或去香港,或跨洋過海遠赴美國,留下空屋棟棟。捨不得生意,沒有走的,產業迅速落敗,金鋪、鞋廠、茶樓、食品加工廠倒閉的倒閉,轉手的轉手。聚龍村的風光日子,就此一去不返。
戰亂結束后,聚龍村並未重振舊日的精神,離去的鄺姓人家也大多沒有再回來。歲月流逝,聚龍村裡除了二十來棟老房子還提示著往昔的記憶,村裡早已物是人非了。

資料


修建原因

聚龍村是清末一批祖籍廣東台山、生活較為富裕的鄺氏華僑建造的。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鄺氏二十家人由台山遷到了廣州聚龍村。

現狀

聚龍村欣賞圖
聚龍村欣賞圖
當時,聚龍村有三排坐北朝南的兩層青磚瓦樓房共二十座,每座兩百多平方米。一九一四年,聚龍村又增建了第二十一座樓房。現在,聚龍村內還完好地保存有十九座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