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是胃、十二指腸(多為球部)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發生的潰瘍,黏膜缺損直徑至少0.5厘米並且深度超過黏膜肌層。胃潰瘍(GU)和十二指腸潰瘍( DU)是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可獨立發生,亦可同時發生,稱為複合性潰瘍。國內資料顯示本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十二指腸潰瘍(DU)比胃潰瘍(GU)多見,在胃癌高發區則GU多於DU。DU多見於青壯年,GU多見於中老年,前者發病高峰比後者早10年。我國南方患病率高於北方,城市高於農村。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高發季節。根除幽門螺桿菌明顯地降低了潰瘍的複發率。本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是一種或多種有害因素對黏膜破壞超過黏膜抵禦損傷和自身修復的能力所引起的綜合結果。目前已證明胃酸和幽門螺桿菌(Hp)是消化性潰瘍重要的致病因素。多數表現為中上腹反覆發作性節律性疼痛,部分患者還可有唾液分泌增多、胃灼熱、反胃、噯酸、噯氣、噁心、嘔吐等其他胃腸道癥狀。一般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治療目的在於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潰瘍複發,減少併發症。抑酸和根除Hp互補治療療效更佳。內科治療潰瘍已取得良好的療效,95%以上的消化性潰瘍都可治癒。如伴有大量出血、急性穿孔、消化道梗阻併發症者需積極外科治療。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本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是一種或多種有害因素對黏膜破壞超過黏膜抵禦損傷和自身修復的能力所引起的綜合結果。
● 胃酸與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是形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
● 消化性潰瘍者的Hp感染率高,約70%GU及95%~100%DU均感染Hp。
● 非甾體類抗炎葯,常見的藥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通過局部作用和系統反應兩方面導致黏膜損傷。
●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藥物,如氯化鉀、糖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等能誘發消化性潰瘍。遺傳因素,飲食和生活習慣,如吸煙者消化性潰瘍發病率高,心理因素,以及與消化性潰瘍相關疾病,如胃泌素瘤、尿毒症等。

癥狀


● 本病患者臨床表現不一,多數表現為中上腹反覆發作性節律性疼痛,少數患者無癥狀,或以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作為首發癥狀。
● 疼痛是本病大多數患者的主要癥狀。
● 中上腹疼痛為主,或在臍上方,可偏左或偏右處,隱痛、鈍痛、灼痛或飢餓空腹痛。
● 疼痛與飲食之間可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DU疼痛好發於二餐之間,部分DU患者可有夜間痛。GU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后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后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后再次出現。
● 疼痛有周期性,多以秋末至春初較冷的季節發病。上腹疼痛發作幾天、幾周后,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
●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制酸葯、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

檢查


● 需要通過內鏡檢查、X線鋇餐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檢測來確診。

內鏡檢查

● 是確診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方法,可以判斷潰瘍的部位、大小、形態與數目,結合活檢病理結果可確診本病。

X線鋇餐檢查

● 鋇劑填充潰瘍的凹陷部分所造成的龕影是診斷潰瘍的直接徵象。

幽門螺桿菌(Hp)的檢測

● 包括有創檢查和無創檢查。
● 有創檢查主要指通過胃鏡檢查獲得胃黏膜標本的相關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Hp檢查技術。
● 無創檢查指不需要通過胃鏡檢查獲得標本,包括血清抗體檢測、¹³C或¹⁴C尿素呼氣試驗、糞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多用於兒童)等方法。

診斷


● 病史是診斷消化性潰瘍的初步依據,內鏡檢查是確診的手段。
● 患者有中上腹反覆發作性節律性疼痛。中上腹疼痛為主,疼痛與飲食之間可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常於秋末至春初較冷的季節發病。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等因素誘發或加重。
● 內鏡檢查可見胃和/或十二指腸(多為球部)潰瘍。
● X線鋇餐檢查潰瘍部位可見龕影。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跟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胃泌素瘤、克羅恩病等疾病相鑒別,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胃癌:內鏡活組織病理檢查。懷疑惡性潰瘍者,多處內鏡下活檢,陰性者短期內複查內鏡並再次活檢。
●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表現為上腹疼痛、反酸、噯氣、胃灼熱、上腹飽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部分患者癥狀可酷似消化性潰瘍。內鏡檢查顯示完全正常或輕度胃炎。
● 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疼痛與進食油膩有關,常位於右上腹、並放射至背部,需藉助腹部B超或內鏡下逆行膽管造影(ERCP)檢查。
● 胃泌素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引起多發性、不典型部位的難治性潰瘍,常併發出血、穿孔,並伴有腹瀉和明顯消瘦。超聲內鏡及穿刺提高診斷腫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 克羅恩病:累及胃和十二指腸的較少,少數有胃灼熱、上腹痛和嘔吐等癥狀。內鏡下表現為深潰瘍,周圍充血、結節樣隆起或狹窄。鑒別藉助於超聲內鏡、影像學、腸鏡和病理檢查。

治療


● 本病一般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治療目的在於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潰瘍複發,減少併發症。

一般治療

● 生活避免過度緊張勞累,潰瘍活動期伴併發症時,需卧床休息。
● 戒煙酒,避免食用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食物。
● 對伴有焦慮、失眠等癥狀者,可短期應用鎮靜葯。

治療藥物

● 降低胃酸藥物,鹼性制酸葯,H₂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製劑。
● 胃黏膜保護葯,常見有鉍劑、硫糖鋁、鋁碳酸鎂等。
● 治療Hp感染,對消化性潰瘍Hp陽性者,有慢性胃炎伴萎縮、糜爛,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計劃長期使用NSAID,有胃癌家族史者應給予根除Hp治療。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推薦鉍劑+PPI+兩種抗菌藥物組成的四聯療法為一線治療方案。

危害


●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20%~25%。DU多於GU。部分患者以出血為消化性潰瘍的首發癥狀。
● 穿孔:潰瘍穿透漿膜層達遊離腹腔導致急性穿孔。
● 輸出道梗阻:包括功能性輸出道梗阻和器質性輸出道梗阻。
● 癌變:GU癌變的發生率約1%~3%,DU一般不會引起癌變。

預后


● 由於對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及抗酸藥物的不斷發展,內科治療潰瘍已取得良好的療效,95%以上的消化性潰瘍都可治癒。

預防


● 戒煙,低鹽飲食。減少咖啡、濃茶、烈酒、辛辣食品攝入。注意個人的營養保健以及飲食方法,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
●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
● 避免疲勞過度,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 減少服用可能損害胃腸黏膜的藥物。

參考文獻


●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