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現象

第十名現象

一個班裡最有出息的學生,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前幾名,而是班上處於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學生。他們既沒有優秀生“想贏怕輸”的負擔,也沒有差生的自卑心理,敢闖敢拼,這就是“第十名現象”。

基本信息


簡介

“第十名現象”,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的。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後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
第十名現象
第十名現象
前三名之後,第十名前後直至20名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並成長為“棟樑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原因

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排名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為標準。而教師、家長們都在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這使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
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因此後來就不適應大學相對較為“鬆散”的教學方法。這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淡出”優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與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後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分析解決


分析

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於學習成績的高低。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

應用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會努力尋找一種不僅可以勝任的工作,而且還能幹得與眾不同的工作環境。他們創造著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機會受他們自身所處環境的制約。
日本的松下公司有一種很特別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認為,人才的雇傭以適用公司的程度為好。程度過高,不見得一定有用,招募過高水準的人是不適宜的。這種選才用才方法,與第十名現象是如出一轍的。

爭議

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