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

次生林

次生林是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樹根生出來幼樹組成森林,針對原生林,稱之為次生林,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后,再次自然生長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就是說它不是人工的,而是大自然生命體的一種自我修復。

概念


次生林
次生林
分佈範圍廣,種類繁多,不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產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國次生林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46.2%,約佔全國森林總蓄積量的23.3%。
次生林多為幼壯林,常以闊葉樹種居優勢,林相混雜,喬木、灌木混生,生長率較低,材質不良,利用價值受一定影響。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經過多次不合理採伐和嚴重破壞以後自然形成的森林。與原始林一起同屬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採伐、樵採、火災、墾殖和過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環境,為各種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採伐跡地上栽培樹種的萌生林、入侵樹種形成的混交林也屬次生林範疇。特點
次生林
次生林
次生林由於人為或自然的長期反覆干擾,林內光照增強,溫差加大,蒸發加速,多年積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徑流增加,腐殖質層變薄或消失,氣候、土壤條件趨向乾旱;隨之而來的是植物種類和群落類型的旱生化,如苔蘚層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較耐蔭或中性的種類逐漸被陽性和速生的類型所代替。次生森林類型多數萌芽力強,耐樵採,具有結實量多、傳播力強、發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點,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並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常呈現相同的發展趨向(主要是旱生化),從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為趨同;又因干擾因素作用的時間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條件下出現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為分異。當干擾停止,群落通過恢復演替,必然又出現自然分異和自然趨同。這種群落的人為趨同和分異及其相對應的自然分異和趨同在一個次生林區內往往同時並存,從而形成次生林區不同地類和不同群落類型的交替鑲嵌。越接近居民點和交通線,這一特點越明顯。次生林屬於不穩定性演替階段,大多起源於無性繁殖。初期生長迅速,但成熟早,壽命短,不宜培育大徑材。如喜光的先鋒群落繼續受到人為破壞,將發生逆向演替而退化為灌叢、稀樹草地,甚至荒地,如人為干擾停止,隨著進展演替的進程不斷發生樹種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種類開始出現,次生林就由不穩定演替向著更加穩定的類型發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乾材心腐。病腐率隨林齡增長,喜光性強的闊葉樹害蟲在種類和數量上佔優勢,多為害嫩枝、芽和葉。
類型
八仙山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八仙山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次生林可按經營的需要劃分類型:
①按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區別大範圍內次生林的性質及恢復速度,供經營規劃時參考。
②按發生的地區可分為遠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為活動的強弱,經營次生林與農業的關係。
③按森林自然特徵分類的方法較多,有按優勢樹種和樹種組成劃分的,有以生態因子劃分的,有以地形作為主導因子進行劃分的,還有以立地條件和優勢樹種劃分的。
④按經營措施可分為撫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護型等。經營根據次生林的自然特徵和經濟條件(交通、勞力、產品銷路等)。
經營措施主要有:
①撫育間伐。在具有培養前途,鬱閉度在0.7以上的幼、壯齡林中進行。其核心問題是根據林分的演替動向確定採伐木,從而影響間伐強度、森林環境、林分的發展方向和撫育質量。森林群落可根據樹種的生態動態地位劃分為主林層、演替層和更新層。更新層的高度與當地林內的灌木層高度基本一致,在1~2米以下;自1~2米開始至主林層的冠層下限為演替層,最上面為主林層。主林層、演替層和更新層的樹種分佈和數量,是區分進展種和衰退種的依據,然後據此確定採伐木。
次生林
次生林
②林分改造。是在密度小、經濟價值低或病蟲害嚴重的林分中進行的一種經營措施。目的在於調整林分組成,增加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生產力。林分改造對象包括:灌叢(有特種目的者除外)、鬱閉度在0.3以下的疏林、生長衰退的多代萌生林、由經濟價值低的樹種組成的林分,天然更新不良的低產殘敗林分,以及遭受火災或嚴重病蟲害的林分。改造措施主要是根據林分的鬱閉度,以及林中空地的大小或珍貴樹種的數量和分佈狀況,全面或局部地(群團狀或帶狀)伐除原林分,然後全面或局部、或在林冠下栽植珍貴樹種(通常是中性或耐蔭的針葉樹種),以形成高價值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
③撫育改造。是將撫育間伐與林分改造相結合的一種經營方式。在目的樹種分佈不勻的林分中,對密集的目的樹種進行間伐撫育,同時伐除非目的樹種,在疏開的林冠下或林牆中栽植珍貴樹種。具體方法有:帶狀採伐,林牆下更新;均勻採伐,林冠下更新;群團狀採伐,林窗內更新。
④成熟林採伐,見森林主伐。
⑤封山育林。在交通不便和經營水平不高的地區,或在村鎮附近薪炭林的經營及其他副業生產中,封山育林仍是一項有效的經營措施,迅速恢復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徑。可分為全封、半封和輪封3種方法:全封是在封山區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允許在一定的季節內在封山區開展林副業生產活動。輪封是將林分區劃成若干片,間隔一定年限輪流封育。在封山期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開封片則允許在一定季節內進行林副業生產活動。我國情況在中國,次生林占相當大的比重,其面積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一半,且大部分林區均有分佈,但其主要樹種有一定差異。如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區中的興安落葉松,經火災或砍伐破壞后,往往形成次生白樺純林或以其為優勢的次生混交林。東北的東部山地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在遭破壞后形成以蒙古櫟、黑樺、紫椴、黃波羅、水曲柳胡桃楸白樺山楊等為主的次生落葉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中游和漢江上中游兩側的山地丘陵地區,因人類的長期活動,天然林僅見於局部海拔較高的地方,現大部分地區多為以馬尾松為主的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栽培的杉木林。祁連山中段的針葉林,在遭受破壞后多形成為山楊、白樺次生林。為提高林分的生產率和改善林分的質量,對次生林必須全面規劃,因地制宜,以撫育為主,撫育、改造、利用相結合,使其儘快成為重要的後備森林資源。

特點


次生林由於人為或自然的長期反覆干擾,林內光照增強,溫差加大,蒸發加速,多年積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徑流增加,腐殖質層變薄或消失,氣候、土壤條件趨向乾旱;隨之而來的是植物種類和群落類型的旱生化,如苔蘚層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較耐蔭或中性的種類逐漸被陽性和速生的類型所代替。
次生森林類型多數萌芽力強,耐樵採,具有結實量多、傳播力強、發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點,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並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常呈現相同的發展趨向(主要是旱生化),從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為趨同;又因干擾因素作用的時間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條件下出現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為分異。當干擾停止,群落通過恢復演替,必然又出現自然分異和自然趨同。這群落的人為趨同和分異及其相對應的自然分異和趨同在一個次生林區內往往同時並存,從而形成次生林區不同地類和不同群落類型的交替鑲嵌。越接近居民點和交通線,這一特點越明顯。
次生林屬於不穩定性演替階段,大多起源於無性繁殖。初期生長迅速,但成熟早,壽命短,不宜培育大徑材。如喜光的先鋒群落繼續受到人為破壞,將發生逆向演替而退化為灌叢、稀樹草地,甚至荒地,如人為干擾停止,隨著進展演替的進程不斷發生樹種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種類開始出現,次生林就由不穩定演替向著更加穩定的類型發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乾材心腐。病腐率隨林齡增長,喜光性強的闊葉樹害蟲在種類和數量上佔優勢,多為害嫩枝、芽和葉。
次生林群落物種豐富,多樣性高,種群結構穩定性高。群落中除具有構成當地森林群落的主要物種外,還有一些稀有種的出現。其林分結構特徵在時間上多代混生,中、小徑木佔多數,並表現出隨徑級增大數量減少的趨勢,基本符合典型異齡林特徵。

類型


次生林可按經營的需要劃分類型:
①按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區別大範圍內次生林的性質及恢復速度,供經營規劃時參考。
②按發生的地區可分為遠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為活動的強弱,經營次生林與農業的關係。
③按森林自然特徵分類的方法較多,有按優勢樹種和樹種組成劃分的,有以生因子劃分的,有以地形作為主導因子進行劃分的,還有以立地條件和優勢樹種劃分的。
④按經營措施可分為撫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護型等。

經營


根據次生林的自然特徵和經濟條件(交通、勞力、產品銷路等),經營措施主要有:
撫育間伐
在具有培養前途,鬱閉度在0.7以上的幼、壯齡林中進行。其核心問題是根據林分的演替動向確定採伐木,從而影響間伐強度、森林環境、林分的發展方向和撫育質量。森林群落可根據樹種的生態動態地位劃分為主林層、演替層和更新層。更新層的高度與當地林內的灌木層高度基本一致,在1~2米以下;自1~2米開始至主林層的冠層下限為演替層,最上面為主林層。主林層、演替層和更新層的樹種分佈和數量,是區分進展種和衰退種的依據,然後據此確定採伐木。
撫育改造
是將撫育間伐與林分改造相結合的一種經營方式。在目的樹種分佈不勻的林分中,對密集的目的樹種進行間伐撫育,同時伐除非目的樹種,在疏開的林冠下或林牆中栽植珍貴樹種。具體方法有:帶狀採伐,林牆下更新;均勻採伐,林冠下更新;群團狀採伐,林窗內更新。
林分改造
是在密度小、經濟價值低或病蟲害嚴重的林分中進行的一種經營措施。目的在於調整林分組成,增加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生產力。林分改造對象包括:灌叢(有特種目的者除外)、鬱閉度在0.3以下的疏林、生長衰退的多代萌生林、由經濟價值低的樹種組成的林分,天然更新不良的低產殘敗林分,以及遭受火災或嚴重病蟲害的林分。改造措施主要是根據林分的鬱閉度,以及林中空地的大小或珍貴樹種的數量和分佈狀況,全面或局部地(群團狀或帶狀)伐除原林分,然後全面或局部、或在林冠下栽植珍貴樹種(通常是中性或耐蔭的針葉樹種),以形成高價值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以封護為基本手段,採取人工撫育措施,促進森林形成的一種辦法。即把疏林地、灌叢地或生長有散生樹木的山地、荒灘等封護起來,藉助林木天然下種或萌生培育成森林。 
在交通不便和經營水平不高的地區,或在村鎮附近薪炭林的經營及其他副業生產中,封山育林仍是一項有效的經營措施,迅速恢復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徑。可分為全封、半封和輪封3種方法:全封是在封山區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允許在一定的季節內在封山區開展林副業生產活動。輪封是將林分區劃成若干,間隔一定年限輪流封育。在封山期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開封片則允許在一定季節內進行林副業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