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源保障
文獻資源保障
一個國家、地區或機構供給文獻資料,滿足文獻情報需求以支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學研究的能力。文獻資源保障水平標誌著館藏建設或文獻資源建設的水平,是國家、地區或機構研究、管理和決策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
目錄
圖書館界習慣將本館讀者人均擁有的藏書量稱為藏書保證率,即:
這個指標表示了讀者使用本館館藏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餘地。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型圖書館因館藏量大而具有優勢,很多圖書館以館藏量大、藏書保證率高為榮。在現實中,有的圖書館藏書量雖大,但其館藏中可能包括一些與本館任務無關領域的資料,或者過時陳舊無價值的資料,或大量的複本(複本不增加情報量),因而某個館藏書保證率高,並不一定就表明該圖書館供給文獻資料、滿足文獻情報需求的能力強。有些小型專門圖書館收藏總量不多,但由於館藏針對性強,資料新,不收或少收複本,雖然它的藏書保證率並不高,但供給專門文獻資料,滿足特定文獻情報需求的能力卻很可能比較強。有鑒於這種情況,在圖書館界,人們轉而以滿足用戶需求的狀況作為館藏水平的標誌。例如某館的收藏能滿足用戶需求的50%、或60%、或70%等。這就促使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館藏數量,而是努力提高館藏質量,提高館藏的情報容量,從而達到較高的文獻保障水平。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高速發展,使已積累的文獻數量浩大並不斷以空前的速度增長,使得任何一個圖書館或其他文獻情報機構很難僅僅依靠自身所長即能全面滿足用戶的需求,於是便採取多館互相配合,分擔或合作收藏文獻,實行整體化資源建設和資源共享,以數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所藏來共同滿足用戶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整體的文獻保障水平。
文獻資源保障既可用以表示一種現實的能力,也可用於描述努力的目標。例如,一個國家的文獻資源能滿足用戶需求的70%,但該國期望能達到90%。文獻保障水平有多種表示方法,既可以表示為綜合能力(如上例),也可以按學科或文獻類型分別表示。例如,國內文獻保障率為100%,國外文獻保障率為70%;或期刊保障率為90%,圖書保障率為80%;或自然科學與技術類文獻的保障率為95%,社會科學類文獻保障率為85%,等等。
文獻資源建設的目的是要努力建成國家所需的文獻資源保障。為此,需要確定一個國家、地區或機構供給文獻的方針、目標、組織、制度等,並以此構成一種文獻資源保障體制。文獻資源保障體制類型多種多樣:有由一個機構獨自支撐的保障體制,也有數個機構合作共享的保障體制;有國家統一規劃組織的保障體制,也有地區合作型的保障體制,此外還有國際合作型的保障體制。發達國家經過長期實踐,已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文獻資源保障體制。他們廣泛開展合作發展館藏活動,推行了一些著名的計劃或方案。例如德國的跨地區文獻保障體系,蘇聯的集中化圖書館等等(見文獻資源建設)。發展中國家也正在努力探索建立適應自己特點的文獻資源保障體制。中國1957年的藏書協調計劃是形成國家保障體制的第一次試驗,1988年成立的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正進行規劃研究,以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獻資源保障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