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辣蓼的結果 展開

辣蓼

辣蓼

徠辣蓼是蓼科植物水蓼或辣蓼的乾燥全草。辣蓼味辛,藥性溫。歸胃、脾、大腸經。有小毒。辣蓼的成分為黃酮、揮髮油、蒽醌、脂肪酸、糖苷等。其中,黃酮和揮髮油是辣蓼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辣蓼
● 英文名:Laliao
● 別稱:澤蓼、水蓼、虞蓼、柳蓼、川蓼、蓼子、辣蓼草、蓼子草、蓼辣草、白辣蓼、葯蓼子草、紅蓼子草、辣馬蓼、紅辣蓼、辣柳草、瓊柳草、水胡椒、斑蕉草、辣椒草、胡辣蓼、痛骨消、假辣蓼

功效與作用


● 辣蓼具有除濕化滯、祛風止癢、散瘀止血、解毒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辣蓼有抗菌、抗炎、鎮痛、抗氧化、抗腫瘤、抗突變等作用。
● 辣蓼可以用來治療脘腹悶痛、瀉痢、小兒疳積、崩漏、食滯、經閉痛經、跌打損傷、便血、外傷出血、皮膚瘙癢、毒蛇咬傷等。
● 有臨床報道顯示,辣蓼還可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子宮出血。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辣蓼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辣蓼。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月經期女性不宜使用辣蓼,如有需求,請諮詢專業醫生。
● 孕婦禁止服用辣蓼;如果需要外用,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辣蓼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辣蓼前請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辣蓼


● 辣蓼可煎汁內服,用藥時要遵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15~30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辣蓼搗爛敷於患處,或煎汁后擦洗患處,可治療疔瘡腫毒、蛇咬傷等。

溫馨提示

● 辣蓼有毒,服用時要遵醫囑,不可自行增加藥量,以防中毒。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服藥期間,要避免與生魚同食;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請在食用前請諮詢專業醫生。
● 辣蓼出現變質跡象時,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辣蓼有小毒。
● 動物實驗顯示,辣蓼水灌胃后,小鼠會出現驚厥抽搐、尖叫、跳躍、掙扎到最後匍匐不動等表現,較大劑量可使小鼠死亡。
● 有文獻記載,過量服用辣蓼可導致心痛;生食辣蓼,可引起陽痿。

我該如何選購辣蓼


● 辣蓼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但主要產於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福建省、浙江省、廣東省等地。
● 水蓼和辣蓼具有如下特徵:
● ● 水蓼為紫褐色的根須狀。莖段為圓柱形,長有分枝,表面通常為灰棕紅色或綠色,節膨大,有細棱痕;質地脆,容易被折斷,斷面為淺黃色。葉片有柄,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的葉片展平後為卵狀披針形,基部為楔形,先端逐漸變尖,葉片邊緣整齊,沒有鋸齒;葉片上表面為棕褐色,下表面為褐綠色,長有細小半透明的腺點和棕黑色斑點;托葉鞘筒狀,紫褐色。
● ● 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略微彎曲,下部間斷長有淡綠色的花,花被5裂,裂片密集生長有腺點。水蓼氣味輕微,味道辛辣。
● ● 辣蓼的莖多為淡紅紫色。葉片較寬,披針形,托葉鞘長,長有緣毛長。
● ● 質量好的水蓼和辣蓼都帶花、葉多、辣味濃。
● 放於乾燥、陰涼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潮、防蟲蛀。

含辣蓼的中成藥有哪些


● 康膚酊:可殺蟲去臭、潤膚止癢,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及濕疹等。
● 胃腸寧片、顆粒:能清熱健胃、祛濕止瀉,可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
● 復方地錦糖漿: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用於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
● 六神曲:能消食調中、健脾和胃,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停滯、小兒食積、胸痞腹脹、嘔吐瀉痢。

辣蓼和辣椒功效一樣嗎


● 辣蓼是蓼科植物水蓼或辣蓼的乾燥全草,辣椒茄科植物辣椒的乾燥成熟果實,二者功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辣蓼和辣椒都有化滯、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治療脘腹悶痛、飲食積滯、瀉痢、跌打損傷、皮膚瘙癢等。
● ● 不同之處:辣蓼具有除濕祛風、散瘀止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崩漏、經閉痛經、便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等。辣椒還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治療寒滯腹痛、凍瘡等。

用藥誤區


● 用藥誤區:辣蓼只具有除濕、化滯作用。
● 辣蓼不僅具有除濕、化滯作用,可治療痢疾、腸炎、食滯,還具有散瘀止血、祛風止癢、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崩漏、痛經、跌打損傷、便血、皮膚瘙癢、風疹、毒蛇咬傷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上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下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