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奧尼爾
美國劇作家
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國劇作家,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瓊斯皇》、《毛猿》、《天邊外》、《悲悼》等。
1888年10月16日 出生於紐約。1906年考入普林斯頓大學,一年後因犯校規即被開除。1920年,奧尼爾的《天邊外》在百老匯上演,並獲普利策獎,由此奠定了他在美國戲劇界的地位。1929年耶魯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居住在美國喬治亞州一個遠離海岸的島上專心寫作。 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3年11月27日,奧尼爾逝世于波斯頓。
1893年
1906年考入普林斯頓大學,一年後因犯校規即被開除。此後到各處去自謀生路。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奧尼爾曾至南美、非洲各地流浪,淘過金,當過水手、小職員、無業遊民。
1910年,他去商船上當海員,一年的海上生活給他以後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1911年回國后在父親的劇團里當臨時演員。父親不滿意他的演出,他卻不滿意劇團的傳統劇目。后因患病住院,療養期間閱讀了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易卜生、斯特林堡等眾多名家的劇作,開始習作戲劇。
1914年進入的哈佛大學“第47號戲劇研習班”,並開始創作,在喬治·貝克博士指導下,劇作水平大有提高。
簽名
1920年,奧尼爾的《天邊外》在百老匯上演,並獲普利策獎,由此奠定了他在美國戲劇界的地位。奧尼爾創作的鼎盛期(1920-1938年)不僅題材和主題豐富多樣,而且形式上也從早期的以自然主義為主,發展成一種糅合著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手法等現代藝術意識和技巧的新型風格。 1927年寫的《撒拉路笑了》使這種表現手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容寫撒拉路從墳墓中回來,象徵人能征服死亡,得到愛情和幸福。這一時期,他創作了20多部戲劇,其中很多成了美國戲劇史上的經典,重要的劇作還有《安娜·克利斯蒂》、《榆樹下的慾望》(1924年)、《奇異的插曲》和《悲悼》(1931年)等。
1946年他晚年的作品《送冰的人來了》發表,他還親自參與了綵排。晚年,奧尼爾患上帕金森氏症,並與妻子卡羅塔爆發矛盾。
1953年11月27日,奧尼爾逝世于波斯頓。從20世紀30年代起,奧尼爾就想構思一部包括11個劇本的連續劇,描述家庭悲劇的自傳式劇本《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原本是交託給他的獨家出版社蘭登書屋務必於他死後二十五年才可發表,但奧尼爾逝世后,卡羅塔接手此稿交由耶魯大學出版社立即出版。
作品名稱 | 原文名 | 年份 |
渴 | Thirst | 1913 |
東航卡迪夫 | Bound East for Cardiff | 1914 |
鯨油 | Ile | 1917 |
天邊外 | Beyond the Horizon | 1918 |
安娜·克里斯蒂 | Anna Christie | 1920 |
毛猿 | Diff'rent | 1921 |
榆樹下的慾望 | Desire Under the Elms | 1924 |
大神勃朗 | The Great God Brown | 1925 |
奇異的插曲 | Strange Interlude | 1927 |
悲悼 | 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 1931 |
送冰的人來了 | The Iceman Cometh | 1939 |
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 1941 |
月照不幸人 |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 1943 |
奧尼爾經歷了美國現代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 戰。其作品中所描寫的客觀環境也都是人們在社會的牢籠里掙扎喘氣,他試圖以物質繁榮與精神荒原的對比催醒人們反思。
尤金·奧尼爾的創作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奧尼爾的試筆階段,寫出了一系列以大海為背景或素材的現實主義航海劇,如《渴》《霧》《畫十字的地方》《東航卡迪夫》等。這些早期戲劇體現出了當時流行的情節劇的影響,人物刻畫比較粗糙,作品內容深度不夠,沒有表現出一個優秀的劇作家的創作水平。
在奧尼爾最初的幾部以海洋為主要題材的戲劇中,許多題材都是描寫人與大自然的衝突,表現人與海的搏鬥。這實際上是在描述人與命運的搏鬥。在奧尼爾的劇作中,主人公卻是無時不刻不在與海進行抗爭,不論是否成功,他們都是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劇中主人公如同古希臘悲劇模式,無論怎樣拚死抗爭,卻始終擺脫不了受大海捉弄的命運,最終成為大海的犧牲品。但這種與命運大無畏的鬥爭的品質,這種悲壯的崇高感便是奧尼爾早期悲劇力圖所體現出來的。
在19世紀20到30年代也就是他創作的中期,奧尼爾的創作逐漸成熟起來,他開始發揮出了一個天才劇作家的創造力,創作出了諸如《天邊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樹下的慾望》《悲悼》等一系列偉大的寫實主義作品,這些作品在人物、刻畫、情節設置、戲劇衝突、主題反映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天邊外》和《安娜·克里斯蒂》先後獲得美國普利策獎。
奧尼爾第一次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天邊外》集中了他中前期戲劇作品的主題思想,即夢想對人的重要性,親人之間的或激烈或暗涌的衝突,追求理想的詩人和追名逐利的商人之間對立價值觀的矛盾,人面臨不可知的命運時的被動,以及大海所象徵變化無常卻乾淨純潔與陸地所象徵的安穩踏實卻渾濁混亂之間的對比等等。奧尼爾在這齣戲里想要說明人們都希望獲得自由和幸福,有個美好的前途,但是卻往往事與願違,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實現。作品中的這些主題思想是奧尼爾結合社會背景和他的人生經歷的自然流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美國經濟戰時的繁榮都對奧尼爾的創作思想產生了影響,他曾寫過一首抨擊資本主義的詩,題名為《謀殺兄弟的人》 (1917)。其中提出一個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年輕人是否應該為了維護美國財閥的利益而到戰場上去賣命?對現時社會理想主義的詩人和實利主義的商人之間對立價值觀矛盾的背景反思在奧尼爾的中前期戲劇作品中有了突出的表現。同樣在他中前期作品的自然流露中,他的成長經歷也如作品的經脈血液一般自然流淌,父子、夫妻間的矛盾,對命運、生死的茫然無措均閃現其中。
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奧尼爾著手於戲劇實驗的時期,由此創作出了《毛猿》《瓊斯皇》《大神布朗》《奇異的插曲》《拉薩路笑了》《無窮的歲月》等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等不同風格的現代主義戲劇作品,其中《奇異的插曲》第三次獲得了美國普利策獎,這部作品運用內心獨白來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深處潛在的陰暗面,刻畫出一張張具有強烈的佔有慾和旺盛情慾的女性面貌。這些現代主義作品標誌著奧尼爾開始具備了國際視野,也使得美國戲劇與世界戲劇終於接上了軌,同時也達到了他戲劇寫作的第一個高峰。
尤金·奧尼爾
奧尼爾一生堅持不懈地革新戲劇藝術。他把戲劇從19世紀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之在現實生活中紮根、成長。他首次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傳統手法運用於美國戲劇的創作中,他的藝術風格以多種多樣和精深圓熟而著稱。他博覽群書,深諳歐洲戲劇傳統,且深受古希臘悲劇、易卜生、斯特林堡,表現主義作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響。
意象
在奧尼爾的劇作中,運用了大量的意象符號,這一點可與莎士比亞相媲美,所以有學者稱奧尼爾為美國的“莎士比亞”。意象的應用,在奧尼爾的劇作中可謂是及其突出的,甚至可以說是其劇作的最顯著的特徵。意象在他的劇作中被大量的使用,既渲染了戲劇的抒情意味,更重要的烘托、深化了主題。戲劇意象的表現對於奧尼爾劇作主題意旨的表達、情景意蘊的展示,有著明顯的深化功能,從而使這些意象成為“經典”。
大海
奧尼爾對大海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憎恨的大海的同時對海又有著無限的依戀。奧尼爾早期的海員生涯使他飽受生活之苦。在揚克(《東航卡迪夫》中人物),死亡並不可怕,死與航海生活的痛苦相比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揚克憎恨大海,嚮往農場的心愿取捨,既表明了處於社會最底層、受到船主和船長們層層欺壓的水手們的悲哀,又反映出美國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下層人民對於農耕生活的深深眷戀。另一方面,奧尼爾是愛海的,他曾說過:“……海上生活是理想的,以船為家,與水手做朋友,周圍是茫茫大海……”雖然神秘的大海掌控的人的命運,無情的吞噬著人的夢想與生命,但是人又無可奈何、甘心情願的受他的折磨。人生活在海上是痛苦的,但又離不開它,因為新生還是要在海上去追尋。奧尼爾對大海的愛也是有切膚之感。在隨後的一系列劇作中,如《悲悼三部曲》(Mourning Becomes Electra,1931),克里斯丁與情人布蘭特計劃從那個“地獄”般的孟南家庭的牢籠中逃脫開始新生活時;萊維妮亞想去開始新生活時,第一選擇都是大海。在《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Long Day’sJourney into Night,1941)中也是以大海為背景的,劇中大海就在房子的對面。這說明大海一直是縈繞在奧尼爾腦海裡面的主題,不時的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間。雖然不像起初的海洋劇那樣——如奧尼爾所言“海洋那個龐然大物的精神在劇中居主角的地位”只不過隨著對奧尼爾創作的深入,大海不再是他戲劇審美意象中的唯一主題。奧尼爾慢慢減少使用大海這個籠罩人類命運的審美意象,但是使用頻率低並不是意味著大海不能完全表現其戲劇的主題,是因為奧尼爾豐富了他的思想,創造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經典審美意象,但大海仍然作為一個主要的場景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
霧
“霧”是尤金·奧尼爾劇作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經典意象。儘管霧這個意象僅僅出現在七部劇中,但在奧尼爾作品中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奧尼爾最初的海洋劇中,就曾有一部作品叫做《霧》,後來的《東航卡迪夫》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及到霧在存在,劇中“霧”作為一個主導意象,意味著捉摸不透的籠罩在人頭上的厄運,主人公一死,霧就立即消散了,這象徵著人與命運那緊張的對峙。在他最著名的個人自傳體劇作《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中,所有的主人公都用大霧明指或暗喻周圍的模糊不清的環境。在《安娜·克里斯蒂》里這層白色的遮蔽物也起了同樣的作用,伯克穿過重重大霧,出現在了安娜面前,霧成為了這幾部劇中的主要特色之一。
月
在奧尼爾的20部劇作中,都出現了月亮這個意象。縱觀他筆下的月亮與中國的詩歌和希臘神話有著相似之處,與愛聯繫在一起,成為表達個體的人的孤獨與寂寞、恐懼、人性以及歸屬感的主題意象。例如在《月照不幸人》中吝嗇鬼老霍根看到詹姆斯有可能繼承一大筆遺產,便慫恿女兒喬茜勾引詹姆斯,對她說道:
霍根:你要是今天晚上單獨抓住他——今天晚上會有一輪明月,使他心中充滿詩情,感到寂寞,還有——
此處,霍根也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詹姆斯的錢財而設一個圈套,他也認為這是一個改變詹姆斯人生態度的機會。霍根相信月亮的所蘊含的能量,但他不是劇中唯一相信月亮能量的人,當詹姆斯親吻喬茜的時候,她也同樣提醒詹姆斯抬頭看看空中的明月。雖然此刻的詹姆斯精神恍惚,並沒有意識到月光那神秘的力量,但是在詹姆斯懺悔之後,月光與喬茜無私的愛凝成了合力,使他得到了心靈上的安寧。在神聖的月光下,喬茜的愛對心靈壓抑的詹姆斯來說無疑是一個救贖。劇中的月亮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布景功能,更蘊含著一種隱藏的神秘力量。
又例如在奧尼爾的劇作《瓊斯皇》中,可能貫穿全劇始終、扣動著瓊斯心門的咚咚鼓聲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但是其中的月光也是及其重要的一個意象。從第三場開始直至第七場夜戲中,月亮始終使高高的懸掛在空中。月亮即是一個舞台背景、一個裝飾;同時也目睹著瓊斯那“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
第三場:(景:森林)月亮剛剛升起,只有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微光……(瓊斯自言自語):月亮升起來了。你聽見了沒有,黑漢子!這樣就可以有點亮光了,再也不會把你那個傻腦瓜往樹榦上撞啦,那些矮樹叢再也不會剮破你大腿上的皮了。從現在起,你就可以便當地趕快趕路了……月亮不是剛升起來嗎?對你來說可是個漫長的夜晚……誰在那兒?你是誰?是你嗎傑夫?
在黑暗中,瓊斯心驚肉跳,慌不擇路;在月亮剛剛升起之時,瓊斯本以為月亮是能夠幫助自己順利逃脫的希望,但隨後他精神恍惚,幻覺重生,反而給自己造成了更大的恐懼。
意識流
尤金·奧尼爾
《奇異的插曲》是奧尼爾在戲劇創作中期,也就是他戲劇創作的鼎盛期的作品,這部作品讓他第三次獲普利策獎,這部戲沒有太多的情節衝突,而是成功的運用內心獨白來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深處潛在的陰暗面,把喬伊斯在《尤利西斯》那部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巧妙地運用到戲劇領域中,是對傳統劇作的創作規範的突破和革新,這是奧尼爾戲劇改革創新的成功之作。
在戲劇創作中,奧尼爾無疑極為關注人物的意識、心理、精神層面,大量採用意識流手法,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對人物潛意識的分析,從而認為人類悲劇的根源往往在於人類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控制自己,並拒絕正視現實,而這些也正是奧尼爾通過內心獨白手法來拷問現代人靈魂的主要原因。
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
尤金·奧尼爾,在他創作的晚期,又給全世界讀者帶來了五部現實主義戲劇。但是由於他在中期創作階段借用了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等一系列歐洲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這一階段,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他在中期使用過的現代主義的影響。中期劇作中所要表達的現代主義者所著力描寫的精神危機主題,在這一階段更加強化,通過更為成熟隱含的筆法描繪了現代人的信仰危機以及人與外部世界關係和人與自我關係的異化。
譬如在《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一劇中,以奧尼爾自己父親為原型的詹姆斯·泰倫同樣也是一個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荒廢掉自己藝術天賦令人扼腕的角色。
詹姆斯是百老匯的一名演員,年輕的時候很有藝術天賦,曾被稱為“傑出的天賦異稟的莎士比亞劇演員”。然而,由於出生於一個貧窮的愛爾蘭裔美國農民家庭,很早就擔起家庭重任的詹姆斯一生都被“死在貧民院”的噩夢糾纏著。這個噩夢致使他選擇了去演一部賺錢容易的情節劇——《基督山伯爵》,這部劇作的表演使他達到了表演的最高峰,卻同時也是導致他事業衰敗的原因。因為正是在這個劇中的表演,從此他把自己固定在了一個形象上,再也沒有機會去嘗試其他新的角色,從而也荒廢了自己難能可貴的表演天賦,正如他在劇中所說的“那出他媽倒楣的戲是我不過花了幾個小錢買來的,居然獲得了這樣大的成功,那麼叫座,讓我輕而易舉的賺到錢。它毀了我,我不想干任何其他的事情而只想著賺錢,等到我大夢初醒時,我已經變成那個該死的劇的奴隸了,我也試著去表演其他的劇,但是一切都太遲了。我不知道他媽的到底想買什麼,值得我——算了吧,不說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死在貧民院”的恐懼阻止了他成為一個出色的莎士比亞劇演員,而給他帶來巨大的成功的情節劇的演出,使他成為了物質主義的犧牲品。雖然詹姆斯魯莽的物質主義的選擇是導致他一生後悔與失敗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但是,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也應該對他的悲劇所負責。在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詹姆斯從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被"金錢萬能"的社會趨向所腐蝕了,因此他放棄了自己的藝術信仰和天賦而選擇去賺大錢。再者,社會上對於真的藝術家和娛樂大眾的演員的態度也是導致詹姆斯失敗人生的又一原因。觀眾們只對詹姆斯在感人的和愉悅性強的《基督山伯爵》中的角色感興趣,根本不在乎他在莎士比亞悲劇《奧賽羅》里的出色表演。一個真正的表演藝術家在那個“利益先於一切”的社會氛圍里是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地位的。所以,詹姆斯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益可圖的且能讓自己擺脫貧窮的粗俗的情節劇表演生涯,然而這種選擇卻直接導致了他的自我毀滅,最終使他成為了物質主義至上社會的犧牲品。
另一方面,泰倫一家四口終日躲在沉悶的別墅里消磨度日。母親瑪麗沉浸在毒癮和回憶美好的少女時代的美夢裡不能自拔,父親詹姆斯和兩個兒子傑米和埃德蒙卻在互相揭短、互相原諒以及酗酒和對瑪麗的毒癮的無可奈何中消磨時間。小兒子埃德蒙甚至說自己“生而為人是個天大的錯誤,對於生活我永遠只是個不需要人也不被人需要的陌生人”。正是奧尼爾筆下的人與社會關係的疏遠,正是這種疏遠最終導致了人與社會的嚴重脫節,從而產生了人的異化感。不僅如此,這種異化感還蔓延為夫妻、母子、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員之間全面的不被理解的關係。詹姆斯和兩個兒子不能理解和原諒母親瑪麗由於意外染上的毒癮;傑米不能明白父親吝嗇背後的苦楚;詹姆斯痛恨傑米由於感覺不到愛的溫暖的墮落;傑米嫉妒弟弟埃德蒙的才華故意教他學壞,遊戲人生。另外,對於人與其自身也有典型的例子,瑪麗也是尋找自我不達最終陷入迷狂的又一代表。她本性上是痛恨自己毒癮的習慣,但是生活的孤獨和痛苦又使她不能從中走出來。還有瑪麗對往日少女生活的不斷回憶,也是她尋找自我的一個象徵,可是,過去的終歸是浮雲了,不可能再回來。於是,瑪麗在毒癮和回憶中找尋自我的失敗,最終導致自己陷入了迷狂,使自我完全異化與自己而獨存。
古希臘悲劇思想
奧尼爾
其次,在悲劇的題材方面,奧尼爾也借用了古希臘悲劇。最明顯的是他的《榆樹下的慾望》以及《悲悼》三部曲兩部戲劇。《榆樹下的慾望》脫胎於歐里庇得斯的悲劇《希波呂托斯》。《希波呂托斯》描寫雅典國王忒修斯的後妻淮德拉愛上了丈夫前妻的兒子、希波呂托斯,遭到拒絕後,羞怕痛憤,反誣後者誘姦她,致使忒修斯逼死兒子,淮德拉也在絕望中自殺。奧尼爾在《榆樹下的慾望》中將這個題材移植到新英格蘭凱勃特農莊。在劇中,老地主維特的妻子和他兒子在愛情、性慾、佔有慾之間苦苦掙扎浮沉,終於一同走向毀滅。愛碧殺死自己的孩子就是借鑒古希臘神話中美狄亞殺死親生兒子的題材。
不僅如此,奧尼爾在悲劇創作的風格上也沿襲了古希臘悲劇。古希臘悲劇之所以能給人一種崇尚感,能凈化人的心靈,不在於它展示命運如何強大、難以抗拒,而在於它強調人在命運的羅網中苦苦掙扎,尋找自我力量、自我存在價值的努力。正因為如此,不向宙斯妥協的普羅米修斯才能成為“哲學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自我放逐的罪人俄狄浦斯才擁有人格尊嚴,贏得世人尊重。時過境遷,20世紀的社會從形態上講已與希臘時代大相徑庭,但從人的生存終極意義上講卻改變甚微。人仍生活在一個異己的世界中,自我的失落仍是每一個敏銳的、有良知的作家的最大痛苦,尋找自我,叩問人的本質就是奧尼爾宣洩在作品中的“內心焦慮”。這種追尋必然以失敗告終,但並非全無價值,因為人格自此獲得了提升。《天外邊》中的羅伯特的幻想雖使他陷入悲劇,但同時也使他超凡脫俗,獲得了全新的人生價值。《榆樹下的慾望》中愛碧為證明自己對伊本的愛是純潔無私的,扼死了兩人的兒子,面對法律的追究,愛碧毫無悔意,伊本也和她站在一起,共同承受了殺子的懲罰。當他們面對毀滅時,一度沉淪的人性卻在瞬間復歸,從而賦予這種毀滅以崇高悲壯的色彩。
奧尼爾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技巧上也向古希臘戲劇借簽,並將那種古老的形式推陳出新。奧尼爾戲劇《進入黑夜的漫長旅途》在情節的展開上借鑒了《俄狄浦斯王》中的“回顧式”結構。整個戲劇所展開的就是蒂龍一家人在尋找造成現時痛苦的原因,現在與過去在尋找現時痛苦原因的過程中匯合在一起了。過去的事情造成了現在的效果,當漫長的白天進入黑夜時,結尾與開頭似乎已合二為一:造成他們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是一家人,這是一個永遠也掙不脫的愛恨交織的束縛。四幕劇《送冰的人來了》在結構上是最典型的希臘式悲劇。霍普酒店裡一群長年醉眼朦朧的房客是被生活遺棄的社會渣滓,他們整天在酒精中尋找安慰,在從未存在過的美好過去的白日夢裡逃避痛苦。他們的醉話、夢囈猶如希臘悲劇中歌隊的合唱。唯一的清醒者拉里是歌隊隊長,外來闖入者帕里特和希基則是劇中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演員。拉里和眾房客的對話猶如歌隊間的對唱與合唱,構成了劇作的底色。希基、帕里特和拉里及眾房客間的衝突猶如演員與歌隊之間展開的衝突,加強了戲劇的動作性和矛盾性。
文學獎 |
▪ 1956 普利策獎 長夜漫漫路迢迢(獲獎) ▪ 1936 天邊外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 ▪ 1928 普利策獎 奇異的插曲(獲獎) ▪ 1920 普利策獎 安娜·克里斯蒂(獲獎) ▪ 1918 普利策獎 天邊外(獲獎) |
奧尼爾對美國戲劇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在19世紀,美國戲劇遠遠不能同美國小說和詩歌相提並論。直到1916年普羅文斯敦劇社上演奧尼爾的獨幕劇《東航加迪夫》以後,美國戲劇才逐步取得了不比小說和詩歌遜色的成績,並贏得了國際性的聲譽。他首次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傳統手法運用於美國戲劇的創作中,把戲劇從19世紀華而不實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之在現實生活中紮根、成長。
20世紀30年代
奧尼爾同貝爾托·布萊希特、路伊吉·皮蘭德婁和約翰·米林頓·辛格並稱為20世紀四大劇作家。(《20世紀文學辭典》作者馬丁·西摩·司密斯)
“他體現了傳統悲劇概念的劇作作具有的魅力、真摯和深沉的激情”。(瑞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