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繁殖。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的省份多見。當外耳道進水或積存分泌物、長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況下。較易受真菌感染。耳真菌病可有耳內發癢及悶脹感,合併感染時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和流膿。耳真菌病治療主要是清除外耳道內的所有真菌痂皮和分泌物,用柳酸乙醇溶液、抗真菌軟膏等局部用藥。盡量保持外耳道乾燥。該病的主要危害在於反覆發炎、瘙癢、流液、影響生活質量;結痂較厚引起外耳道堵塞,可導致聽力下降。通過正規治療,大多數可以治癒。但治療時間往往較長,需要1~4周或更長時間。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致病的真菌種類很多,以麴黴菌、青黴菌及念珠菌等較為常見。
● 當外耳道進水或積存分泌物、長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況下,較易受真菌感染。

癥狀


● 出現耳內發癢及悶脹感、明顯瘙癢感,夜間為甚。
● 合併感染時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和流膿。

檢查


● 確診耳真菌病需要進行耳鏡檢查和分泌物塗片檢查。
● 耳鏡檢查:可見外耳道和鼓膜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有狀如薄膜或呈筒狀痴皮,除去后見患處略充血潮濕。合併細菌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
● 塗片檢查:若將清除下的顏皮作塗片,加1~2滴10%氫氧化鈉(鉀)液,顯微鏡下可查見菌絲和孢子。亦可作真菌培養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特點,結合耳鏡檢查及塗片等檢查,多可以明確診斷。
● 耳內發癢及悶脹感,合併感染時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和流膿。
● 耳鏡檢查:可見外耳道和鼓膜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
● 塗片檢查:顯微鏡下可查見菌絲和孢子。

鑒別診斷


● 耳真菌病需要與單純性外耳道炎鑒別。上述疾病可有類似表現,需到醫院就診,醫生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塗片檢查排除其他疾病,進行診斷。

治療


● 清除外耳道內的所有真菌痂皮和分泌物。
● 用1%~3%硼酸乙醇溶液或1%~2%麝香草酚乙醇溶液塗耳。
● 也可用制黴菌素噴於外耳道或塗用咪康唑(達克寧霜劑)。
● 盡量保持外耳道乾燥。一般不需要全身應用抗真菌葯。

危害


● 反覆發炎,瘙癢,流液,影響生活質量。
● 結痂較厚引起外耳道堵塞,可導致聽力下降。

預后


● 耳真菌病通過正規治療,大多數可以治癒。
● 但治療時間往往較長,需要1~4周或更長時間。

預防


● 保持外耳道乾燥,外耳道進水后及時用棉簽拭乾。
● 合理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參考文獻


●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3.
● [2]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3]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