舄湖
舄湖
舄(xì)湖,台灣又稱內海仔,常被錯寫為“瀉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邊。這些湖本來都是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繼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因而成為湖泊。舄湖是台江內海最後的遺跡,也是台灣西南沿海,非常具有生產力與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其面積約1,600公頃,介於七股溪與將軍溪之間,當地人稱為內海仔,是台灣最大湖泊。位於台灣省,台南縣。
舄湖
“舄”這個字少見於現代漢語,是鹵咸地之意,由於較常見於日語,不少人以為是和制漢字,其實不然。由於很多人不懂得“舄”這個字,所以經常都把它寫錯成為了“瀉湖”。
具有防洪的功能:舄湖可宣洩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保護海岸的功能:有於外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颱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是天然的養殖場:舄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人工港:由於潟湖外側往往有沙洲作為防波堤,其內風平浪靜,因此有時可以改建為人工港(例如中國的高雄港)。
舄湖
戈佐內海
科勒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