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端粒

染色體的末端部分

染色體端粒(Telomere)是染色體的末端部分,這一特殊結構區域對於線型染色體的結構和穩定起重要作用。染色體端粒是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的兩個末端具有的特殊結構。

基本功能


端粒的功能為:穩定染色體末端結構,防止染色體間末端連接,並可補償滯后鏈5'末端在消除RNA引物后造成的空缺。
組織培養的細胞證明,端粒在決定細胞的壽命中起著重要作用,經過多代培養的老化細胞端粒變短,染色體也變得不穩定。

基本簡介


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時,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存在於染色體頂端的物質。端粒本身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它就像一頂高帽子置於染色體頭上。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這時候細胞也就到了普遍認為的分裂40-60次的極限並開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學家們視為“生命時鐘”。
科學家由此又開始研究精子和癌細胞內的染色體端粒是如何長時間不被縮短的原因。1984年,分子生物學家在對單細胞生物進行研究后,發現了一種能維持端粒長度的端粒酶,並揭示了它在人體內的奇特作用:除了人類生殖細胞和部分體細胞外,端粒酶幾乎對其他所有細胞不起作用,但它卻能維持癌細胞端粒的長度,使其無限制擴增。
其他與壽命有關的基因也在被不斷地發現,它們的工作原理與端粒相似。科學家們不但希望能找到人體內所有的生命時鐘,更希望找到撥慢時鐘的方法。
端粒假說認為:人類細胞內端粒酶活性的缺失將導致端粒縮短,這種縮短使得端粒最終成為不能被細胞識別的末端。但這並不是說端粒不存在了,而是說端粒縮短到了一個"關鍵長度",端粒一旦短於此長度,就很有可能導致染色體雙鏈的斷裂,並激活細胞自身的檢驗系統,從而使細胞進入M1期(死亡階段1),隨著端粒的進一步丟失,將會發生染色體重排。雙著絲粒染色體和非整倍體染色體形成,這將導致進一步的危機產生,進入M2期(死亡階段2)。
如果細胞要維持正常分裂,就必須阻止端粒的進一步丟失,激活端粒酶,細胞才能進行正常染色體複製,對於那些無法激活端粒酶的細胞只能進入細胞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