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

簡介


● 英文名稱:Abnormal Exuberance of Yin or Ya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名詞解釋


● 陰偏盛導致陽虛,陽偏盛導致陰虛的病理變化的統稱。陰邪以寒、靜、濕為特點,侵犯人體,致陰偏盛;陽邪以熱、動、燥為特點,侵犯人體,致陽偏盛。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過於亢盛,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導致以邪氣盛為主的病機變化,主要包括實熱性的陽偏盛和實寒性的陰偏盛。

陽偏盛,即是陽盛

● 形成陽偏盛的原因,多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也可由於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
● 機體在疾病過程中出現陽邪偏盛、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而產生熱象的病機變化,臨床表現以熱、動、燥為臨床特點,可見高熱,煩躁,口渴,面紅,目赤,尿黃,便干,苔黃,脈數等症。
● 陽盛的病機特點為陽盛而陰未虛,臨床表現以實熱證為主,即所謂“陽盛則熱”。
● 陽盛之初,對陰液的損傷不明顯,從而出現實熱證。病情進一步發展,陽邪亢盛,明顯耗傷陰液,即“陽勝則陰病”,疾病則轉化為實熱兼陰虛津虧證;若陰氣大傷,疾病可由實轉虛而發展為虛熱證。

陰偏盛,即是陰盛

● 形成陰偏盛的主要原因,多由於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或陰寒性病理產物積聚,寒邪中阻等。
● 機體在疾病過程中出現陰邪偏盛,則功能抑制、機體反應性減弱,臨床表現以寒、靜、濕為特點。可見怕冷,喜暖,軀體和四肢發冷,踡卧,口淡不渴,苔白,脈緊或遲等癥狀。
● 陰盛的病機特點為陰盛而陽未虛,臨床表現以實寒證為主,即所謂“陰盛則寒”。
● 寒邪傷人後,機體的陽氣奮起抵抗。陽氣本可制陰驅寒,但若寒邪過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為寒邪所傷,即“陰盛則陽病”。陰偏盛傷陽可致陰盛兼陽虛,進而發展為陽虛病變,這是陰偏盛病機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活經驗

● 陽勝則熱,當患大葉性肺炎時,表現出高熱面紅,煩渴想要飲水,汗出怕熱,脈洪大有力,中醫辨證為氣分熱盛證;陰勝則寒,當感受風寒之邪,表現出怕冷,喜暖,軀體和四肢發冷,踡卧,口淡不渴,中醫辨證為風寒表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