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火街道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轄街道

寧波市鄞州區潘火街道轄區範圍東至邱隘鎮、西至東錢湖鎮,南至鄞縣大道,西至甬台溫高速中河街道邊界,北至東部新城,街道辦事處駐誠信路668號。

歷史沿革


潘火街道
潘火街道
唐時,明州刺吏應彪,建湖下應氏,即東錢湖下面的應氏,故稱下應。解放前屬同保、善衛、潘港等鄉鎮。1950年分建下應、姜村、潘火、善衛鄉。1958年為東風公社下應、潘火管理區。1984年建下應鄉、潘火鄉。1992年5月,下應、潘火2鄉合併改建下應鎮。1997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河西、河東、顧家、大河沿、村家、六村、嶴里王、柴家、團橋、袁家、里段、外段、灣底、江六、勝利、姜村、東升、史家碼、黎明、潘火、王家青、殷家坑、童王、曹隘、妙勝、潘一、小花園、齊心、聯心、孫馬、荼家漕、泗港、童家、中鵝、葛家、土橋36個行政村和東鶯新村、下應2個居委會。
2003年,撤銷下應鎮建制,原下應鎮行政區域劃出地處鄞縣大道以南原下應鎮現建為寧波市高教園區的顧家、林家、六村、里段、外段、大河沿6個村地域(該6個村的村委會已遷至原下應鎮的東裕新村,區劃調整後行政村管理屬下應街道),組建下應街道。下應街道面積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5622人,其中非農人口35621人,轄3個居民區、36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下應大道1號。2004年,下應街道由36個村調整為30個村。
2007年末,面積32.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8195人,外來人口67303人,轄雅苑、東裕、東興、東城、下應、東鶯等7個居委會,中鵝、童家、泗港、童王、曹隘、妙勝、潘一、齊心、小花園、蔡家漕、王家弄、史家碼、葛家、河西、河東、土橋、殷家坑、灣底、江六、勝利、姜村、東升、孫馬、黎明、潘火25個行政村。2008年,在原下應街道行政區域基礎上,劃出蔡家漕、孫馬、潘一3個村,東裕、東城2個社區地域範圍,歸新建的中河街道管轄。調整后,轄區範圍東至與邱隘鎮、東錢湖鎮邊界,南至與雲龍鎮邊界,西至同三線及與中河街道界址,北至東部新城。
2012年7月16日,《寧波市人民政府關於鄞州區下應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複》(甬政發[2012]72號):同意將現在的下應街道以鄞縣大道為界拆分為兩個街道,鄞縣大道以北潘火管委會託管區域成立潘火街道,鄞縣大道以南區域仍由下應街道管轄。

行政區劃


徠潘火街道下轄7個行政村,8個社區。
行政村殷家坑小花園潘火橋妙勝曹隘王家弄潘火橋
社區東南雅苑東鶯世紀紫郡同欣尚誠星苑

文化


地名來歷

潘火街道
潘火街道
潘火街道,以“潘火橋”而得名。據傳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後裔,攜眷從蘇州長洲縣文安鄉豸綉坊遷徙鄞南豐樂鄉蔡家弄安居。宋淳熙三年(1176),靖庄公得重玄孫取名蔡楷,字子式。在他超年之時,一日在家門前放鴿子,那鴿子飛進了鄞南豐樂鄉蔡家弄王御史府第的花園裡。子式在捉拿鴿子時,王御史就收子式為義子,后將女兒婚配與他,招他入贅為婿。後來子式想自立門戶,王御史讓子式搬一盆火朝南走,當盆中的火搬到中塘河旁邊時,火燒得越來越旺,子式決定安居此地。為方便來往行人,請來石匠在中塘河上築橋,取名“搬火橋”。在清光緒年間,才以原名的諧音改稱為“潘火橋”。後人為紀念他建造“潘火橋”的功德,將“潘火橋”的橋名命名為村名和鄉名。因故“潘火”而得名。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寧波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數據公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潘火街道常住人口為1181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