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藥用植物
梔子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乾燥成熟果實。梔子、焦梔子都是寒性葯,味苦。歸心、肺、三焦經。梔子和焦梔子的化學成分包括環烯醚萜類、揮髮油類、三萜類、黃酮類、有機酸酯類等。其中,環烯醚萜類是主要發揮作用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梔子藥材中,梔子苷的含量不得少於1.8%;乾燥的焦梔子中,梔子苷的含量不得少於1.0%。
● 正名:梔子
● 英文名:Zhizi
● 拉丁名:Gardeniae Fructus
● 別稱:木丹、黃荑子、鮮支、支子、山梔子、卮子、枝子、小卮子、黃雞子、黃梔子、越桃
● 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焦梔子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梔子具有保肝、解熱、促進膽汁分泌、抗炎、鎮痛、降血糖、降血脂、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 梔子可以用於治療熱病心煩、淋證澀痛、火毒瘡瘍、血熱吐衄、目赤腫痛、濕熱黃疸,外治扭挫傷痛等;焦梔子可以用於治療血熱吐血、崩漏、尿血、腦出血等。
● 如果您有梔子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梔子。
● 脾虛便溏、胃寒作痛者,不宜使用梔子。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梔子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梔子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梔子和焦梔子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梔子的每日常規用量為6~10克;焦梔子的每日常規用量為6~9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梔子研末加蜜調成黏膏狀,貼於患處,可治療踝關節扭挫傷。
● 梔子代茶飲可治療急性卡他性結膜炎。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梔子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梔子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 傳統醫學認為梔子無毒。
● 現代研究顯示,梔子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反應。
● 過量服用梔子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服用梔子后,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請立即停用,並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 ● 頭昏心悸
● ● 腹痛
● ● 噁心
● ● 嘔吐
● ● 小便量多
● ● 全身乏力
● ● 冷汗
● ● 頭目眩暈不能起立
● ● 嚴重時,可出現昏迷。
● 服用梔子偶爾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請立即停用,並前往醫院治療。
● ● 蕁麻疹
● ● 粟粒樣丘疹
● 梔子的道地產區為湖南省漣源市一帶,主產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 梔子為長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的顏色是紅黃色或棕紅色,具有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並且有分枝。頂端殘存有萼片,基底部稍微有點兒尖,有殘留的果梗。
● 梔子皮薄而且易脆,略微有些光澤;內表面顏色比較淺,具有光澤,有2~3條隆起的假隔膜。聞起來氣味微弱,品嘗時味道微酸而苦。品質好的梔子為紅黃色,果皮薄,果實飽滿。
● 焦梔子的形態和梔子一樣或者為不規則的碎塊,表面為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內表面為棕色,種子表面為黃棕色或棕褐色,聞起來氣味微弱,品嘗時味道微酸而苦。
● 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地方。
● 梔子金花丸: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胃熱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目赤眩暈、大便秘結。
● 龍膽瀉肝丸:具有清肝膽、利濕熱,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尿赤澀痛、頭暈目赤、耳腫疼痛、耳鳴耳聾、脅痛口苦、濕熱帶下。
● 越鞠丸:具有理氣解郁、寬中除滿,用於治療胸脘痞悶、飲食停滯、腹中脹滿、噯氣吞酸。
● 導赤丸: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便,用於治療火熱內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心胸煩熱、咽喉疼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 炒梔子和焦梔子都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乾燥成熟果實,二者均是生梔子的炮製加工品,功用相似。炒梔子和焦梔子都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熱吐血、崩漏、尿血、腦出血等。一般內熱嚴重者多用炒梔子,脾胃較虛弱者多用焦梔子。
● 誤區:體內濕熱都可以用梔子治療
● ● 梔子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以治療濕熱黃疸、淋證澀痛等,但梔子性寒味苦,易傷脾胃,脾虛便溏的患者應該謹慎使用梔子,否則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用藥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不要自己隨意用藥,以免導致嚴重後果。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歐明,王寧生。中藥及其製劑不良反應大典。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 [6] 賈天柱。中藥炮製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