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鋸鱗魚

康德鋸鱗魚

康德鋸鱗魚,學名Myripristis kuntee ,屬於金鱗魚科金鱗魚屬魚類。

簡介


學名 Myripristis kuntee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1
棲息深度 2 - 55公尺
康德鋸鱗魚
康德鋸鱗魚
中文名 康德鋸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孔鋸鱗魚
模式種產地 mauritius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康德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世界分佈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佈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20 cm
同種異名 Adioryx borbonicus, Myripristis borbonicus, Myripristis borbonius, Myripristis kantee, Myripristis multiradiatus, Myripristis phaeopus, Myripristis pralinus, Myripristis seychellensi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Randall, J.E. and D. W. Greenfield, 1996.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holocentrid fishes of the genus Myripristi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5):61 p 沉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etc. 1996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362. ASIZP0056365. ASIZP0056368. ASIZP0056369. ASIZP0057484. ASIZP0060269. ASIZP0060327. NMMBP00798. NMMBP03130. NMMSTP00762. NTUM03656. RUSI35002.
英文俗名 pearly soldierfish; Shoulderbar squirrelfish; Shoulderbar soldierfish; epaulette soldier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沒容納頜聯合齒的深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4-16;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體背紅色,側線下的體側為銀粉紅色;腮膜后緣具寬的深紅黑色帶,且延伸至胸鰭基部。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偏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澹;另各鰭前緣為白色。

棲所生態


夜行性魚類,白天會單獨或者一大群聚集在珊瑚礁洞內休息睡覺,晚上則會稍為游出礁洞覓食,從水淺的浪拂區到水深55公尺深都是它的活動範圍。以小魚或是甲殼動物為食物,屬肉食性魚類。

地理分佈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西起東非往南至南非的納塔爾 (除了紅海、亞丁灣、波斯灣及印度沿岸以外),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四國的土佐灣,南至澳洲大堡礁與羅得豪島等。台灣的西南部、南部、東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海域均可見。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