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頭爛額

漢語成語

徠焦頭爛額是一個成語,拼音是jiāo tóu làn é,出自《漢書•霍光傳》:“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意思是燒焦了頭,灼傷了額。比喻非常狼狽窘迫。有時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帶有誇張的意思。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賓語、補語;比喻非常狼狽窘迫。

釋義


燒焦了頭,灼傷了額。比喻非常狼狽窘迫。有時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帶有誇張的意思。
焦頭爛額
焦頭爛額

出處


《漢書•霍光傳》:“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用法搭配


例句

快要考試了,這兩天他忙得焦頭爛額。
殯焰飛騰,眾水手被火燒得焦頭爛額。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
這幾天,鄧龍方就已經有點焦頭爛額了,現在警衛員剛剛下去工作幾天又來要求不幹,這下彷彿又在他心上加了一把火。
你懂得什麼!糊塗東西,你叔父要想在天津這地方做一個人上人,要想在這個地方站得住腳,被人挪絆不倒,要想不破產,不失業,不象裕興麵粉廠的王老闆一樣,弄得焦頭爛額,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成,那我就得這麼不顧一切的幹下去!我問你,你滿口的國家民族,民族國家,你說,全中國有幾個人是真正的愛國家,愛民族的!
事故頻仍觸目驚心可有誰知道,這些立交橋自誕生之日起,一天也沒得到過安寧,頻頻發生的撞橋事故使這些如詩如畫的立交橋有的遍體鱗傷,有的焦頭爛額,有的帶傷挂彩……。
二班長焦頭爛額地:“咳!指導員,你是沒看見他平常的那些表現呀!"掏出本子,念,"十一號,摔斷了肖文的眼鏡腿,十二號,爬樹掏鳥窩,十四號,放一個小老鼠在我枕頭下,還說我枕著四害睡覺……”
偏有那不知趣的,好事的救火夫焦頭爛額地來澆下冷水,這真未免於太殺風景了,而且人們的悲哀已經是達到飽和度了,燒了屋子和救了屋子對於人們實在並沒有多大關係,這是指那般有知覺的人而說。
我在清晨的時候,常見初出殼或未完全蛻出的蟬,被螞蟻咬得焦頭爛額,或已死去,或者還能夠微微攣縮。
從飛機殘骸里找到的屍體,被燒得焦頭爛額。
為了孩子的畢業和升學,把媽媽累得焦頭爛額。
明 《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到四更時分,人困馬乏,軍士大半焦頭爛額。

用法

作謂語、賓語、補語;比喻非常狼狽窘迫

成語辨析


【押韻詞】貧嘴惡舌、朝攀暮折、氣滿志得、好生之德、搖唇鼓舌、寸利必得、仙塵路隔、鼷鼠飲河、毀方瓦合、神色自得、......
【正音】爛;不能讀作“luàn”。
【辨形】焦;不能寫作“蕉”。
【辨析】焦頭爛額和“頭破血流”;都可表示慘敗或受到嚴重打擊。但焦頭爛額重指失敗后受到嚴重打擊后的狼狽相;還可表示十分狼狽窘迫;“頭破血流”偏重指失敗后的傷殘相。

成語典故


源見“曲突徙薪”。又漢桓譚《新論.見徵》:“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原形容因救火燒傷嚴重。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擊或處境險惡,以致狼狽不堪的情狀。
宋《戍卒說沉黎事有感》詩:“焦頭爛額知何補,弭患從來貴未形。”
漢朝時期,漢宣帝重用霍光,不聽徐福的限制霍光的勸諫。霍光的子孫圖謀造反被宣帝鎮壓,宣帝獎賞那些有功人員,唯獨不賞徐福。於是有人上書講述曲突徙薪的故事,講主人款待那些焦頭爛額的救火人而忘記提出改正意見的人,宣帝立即重賞徐福,並封其為郎中。

原文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pánɡ)有積薪。客謂主人:“更(ɡēnɡ)為曲突,遠徙(xǐ)其薪;不(fóu)者,且有火患。”主人嘿(mò)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zhuó)爛者在於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xiànɡ)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wú)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yé)?”主人乃寤(wù)而請之。——《漢書·霍光傳》

譯文

客人中有一個路過主人家的,發現他的灶是直直的煙囪,旁邊堆積著柴草。客人讓主人改為彎彎的煙囪,把他的柴草搬遠;否則的話,會有火災。主人默默的不說話。不久家裡果然失火了,鄰居一起來救火,幸好火熄滅了。於是殺牛置辦酒席,感謝鄰居,皮膚被燒爛的人坐在上首,其餘的各自根據功勞依次而坐,卻不邀請說要改為彎彎的煙囪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從前你聽了那客人的話,不用花費牛和酒,也沒有火災。現在根據功勞而宴請賓客,說改變煙囪遠離柴草的人沒有功勞,焦頭爛額的人是座上客耶?”主人這才明白去請了那個客人。

註釋

(1)直突:直煙囪。
(2)傍(pánɡ):古時通“旁”。薪:柴火。
(3)更(ɡēnɡ):更換,改變。曲突:彎曲的煙囪。
(4)徙(xǐ):遷移。
(5)不(fóu)者:不然的話。不,古時通“否”。
(6)且:將要。
(徠7)嘿(mò)然:不言不語,不表示任何意見。嘿,古時通“默”。
(8)俄而:不久。
(9)灼(zhuó)爛者:被火燒得皮肉焦爛的人。上行(hánɡ):上坐。
(10)錄:記錄(功績),引申為“論功行賞”之意。
(11)鄉(xiànɡ)使:如果從前。鄉,古時通“向”,從前。使:假使。
(12)亡(wú):古時通“無”,此處作“不會”講。下文“亡”,義同,作“沒有”講。
(13)恩澤:恩惠。
(14)焦頭爛額:頭燒焦,額燒爛。上客:上等客人。耶(yé):古疑問詞,嗎,呢。
(15)寤(wù):古時通“悟”,覺醒,明白。
(16)不:“否”,否則
(17)次坐:依次而坐
(18)邪:通“耶”,語氣詞
《漢書》,東漢班固著,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各傳多載有關學術、政事的文章,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共一百二十卷,為後世各紀傳體史書所效法。
成語“曲突徙薪”就是從這裡來的,比喻做事要顧及後果,防患於未然,即是說在災難發生之前,把發生災難的原因消除掉。
成語“焦頭爛額”也是從這裡來的,故事中原形容因救火而被燒傷的人的樣子,今用以比喻境遇惡劣,做事棘手,十分窘迫難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