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真武大帝的結果 展開

真武大帝

道教北極四聖之一

真武大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

其象徵北極星與二十八宿中的北宮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水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御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真武的神性


其一,為北方之神。《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而漢代人認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訓》稱其為顓頊、辰星、玄武,因較為複雜,民眾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為北方之神。
其二,為水神。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五逸《九章懷句》云:“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其三,為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曰:“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蟠虯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就是利用龜蛇糾纏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其四,為司命之神。龜因其壽命長而成為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史記·龜策列傳》稱其能導引咽氣。《抱朴子》亦稱其能導引,並曰:“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迴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為斗宿,俗稱南斗。《星經》曰:“南斗雲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晉干寶《搜神記》中引用管輅的話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繼而人們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壽。
真武的這些特性,不但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奉,而且還為唐宋以後真武演變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礎。

歷史發展


東漢後期是玄武地位上升的階段。《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稱其為黑帝之精,甚至說“北方黑帝,體為玄武,其人夾面兌頭,深目厚耳”。道教形成以後,尊崇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稱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晉葛洪《抱朴子·雜應》描繪老君形象時說:“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遐覽篇》中還有“青龍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當時玄武還只是一個護衛之神,但民眾對他的信仰從未間斷,只是職掌和地位還不太顯赫。後來玄武成為道教奉祀的大神,其信仰的興盛就與其在民間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係。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三記載,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年)八年(484年),有個姓朱的道長雲遊廬山,“忽然蟠蛇如堆纏綿,俄變為巨龜。仿之山叟,雲是玄武”,視龜蛇同時出現為玄武顯靈。又五代於逖《靈應錄》曰:“沈仲霄之子於竹林中,見蛇纏一龜,將鋤擊殺之。其家數十口,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從《酉陽雜俎》和《靈應錄》等書記載來看,都不同程度地顯示了道教信眾對玄武的信崇,楊億《談苑》稱翊聖真君又號黑煞將軍,與真武(玄武)、天蓬、天猷並為天界大將軍,宋以後尊為北極四聖,從此以後,真武在道教眾神中的地位逐漸提高。
關於玄武更名為真武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為避宋真宗的諱(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此說見於《集說詮真》等書中,另一說為避趙宋“聖祖”趙玄朗(趙匡胤)的諱,此說見於《朱子語類》中。玄武改為真武后,玄武的名稱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時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龜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傳說開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時,已有真武、天蓬等為天上大將之說。宋高承《事物紀原》中即記載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營中有卒見龜蛇者,軍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涌堂側,汲不渴,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聞言,下詔建觀,賜名“祥源”,於是人格化的真武誕生了。據《夷堅志》、《雲麓漫鈔》等書記載,其形象多道服羽梳,披髮仗劍,頗為勇猛。真武作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並且在民間有著廣泛而深入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為原來星辰龜蛇的形象活躍於道教神壇之上了。故有關真武身世、神跡的傳說便逐漸流傳開來,《道藏》、《續文獻通考》、《三教搜神大全》、《歷代神仙通鑒》等書中,均載有諸多有關真武身世的傳說和神異故事。
道教經書中描繪真武的形象是披髮跣足、身著玄袍、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記載,真武帝君原來是凈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后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游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鍊。居四十二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之”。宋天禧年間(1017—1022)詔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一躍而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聲勢顯赫、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時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了王位。傳說在燕王的整個行動中,真武大帝都曾顯靈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建成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階段,宮廷內和民間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廟。
現在道觀內供奉真武大帝,一般為披髮跣足,端坐於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金童、玉女等從神。真武的誕辰日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