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脈
伏脈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 英文名稱:Hidden Pul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 伏,不見也,輕手取之,絕不可見,重取之,附著於骨。《診家樞要•脈陰陽類成》
● 脈位極深,好似在筋骨之間,需重按尋找才應指,甚則伏而不見的脈象。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伏是埋伏的意思,是說這種脈埋伏得很深。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脈隱伏於筋下,附於骨上,浮取、中取、重取均不可見,診脈時需用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後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象搏動,甚則伏而不見。
● 伏脈不等於無脈,是還有脈,但需要用力按才能感覺到脈搏跳動。
● 臨床上,伏脈多主邪閉、厥證、痛極,多見於暴病。
● 氣機閉塞,則邪氣亦被閉住。厥證指痰厥、氣厥,氣厥就是精神受到刺激后,氣得發抖,突然昏倒,氣機閉塞,脈搏顯得很深,比沉脈還要深,沉伏有力。痛極,是寒性收引,痛到了極點的時候,會出現伏脈。
● 伏脈亦可見於陽衰,心陽衰弱,陽氣欲絕,以致出現神昏厥逆時,可見脈伏無力。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 [4]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