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排放
環保用語
零碳排放是一個環保用語,拼音為líng tàn pái fàng,不是沒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樹等自然方式補充等量的氧氣與人們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達到平衡。零碳排放,是指無限地減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的活動。
在產業生產過程中,能量、能源、資源的轉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資源轉化為各種能量、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原材料轉化為產品,都不可能實現100%的轉化。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和物質不滅定律,其損失的部分最終以水、氣、聲、渣、熱等形式排入環境。中國環保工作起步較晚,以現有的技術、經濟條件,真正做到將不得已排放的廢棄物減少到零,可謂是難上加難。有些企業通過對不得已排放廢棄物的充分利用,實現了所謂的“零碳排放”,也只是改變了污染物排放的方式、渠道和節點,一些污染物最終要進入環境。
真正的“零碳排放”只是一種理論的、理想的狀態。零碳能量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水能、電能。
2008年8月,一座綠色環保型住宅設計方案最終獲得英國柴郡切斯特市政府青睞,落成后將成為英國零碳排放的首批住宅之一。英國《泰晤士報》3日撰文,詳盡介紹了這座住宅得以實現零碳排放的種種奧妙所在。
這座零碳排放住宅位於英國柴郡切斯特市郊外,名為“格拉夫頓新宅邸”,佔地80公頃,共有11間卧室。住宅預計耗資約1600萬英鎊(約合3200萬美元)。住宅自身能生產“綠色能源”,為約3000平方米的生活空間供暖和照明。
零碳屋內的雨水收集系統示意圖
水管里的水加有防凍液,並可在流動過程中吸取地熱。水在水管流動過程中,一台機器把水交替壓縮和減壓,這樣排出的熱氣可保持日常供水溫度達到攝氏40度。太陽能板還可以把水加熱到洗滌等各種日常生活用水的溫度。
除此之外,地下兩個風力渦輪機為照明系統和水泵供能,使得住宅所用能源實現自給自足。
英國切斯特市議會上周通過建造這座零碳排放住宅的決議,而摒棄了之前凱西·芬德利設計的現代派建築——粉色的“海星”住宅。
這座零碳排放住宅之所以勝出,首先在於住宅依照環保理念設計;另外一大優勢,在於它採取古典主義的外觀設計。
住宅由英國著名古典主義建築師羅博特·亞當設計。他把建築界環保潮流同傳統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巧妙地結合起來。
對此,亞當解釋說,古典主義才最經得起時光的考驗。“人們不想住在外表稀奇古怪的房子里。調查結果顯示,85%的英國人想住在傳統風格的房子里,”他說。
面對出局的結果,“海星”的設計者芬德利平靜接受。他說:“我並不失望。新觀念需要時間才能被接受,而且對於古典主義設計我認為的確很棒。”
外灘畫報12月24日報道“零碳館”是中國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築。除了利用傳統的太陽能、風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外,“零碳館”還將取用黃浦江水,利用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用餐后留下的剩飯剩菜,將被降解為生物質能,用於發電。近日,世博“零碳館”總協調人、主設計師陳碩在建築工地接受了《外灘畫報》專訪。他告訴記者:“世博會結束,零碳館將永遠保留下來,我們會把它打造成中國首座零碳博物館。”
從外形來看,零碳館更像是兩棟造型別緻的“小別墅”,而不是展覽館。
零碳館由兩棟前後相連的四層樓建築組成。兩棟建築外觀一模一樣,每棟房子的屋頂,各安裝著11 個五顏六色的風帽,跟隨風向靈活轉動;房子朝南的牆壁採用的是鏤空設計,以後會裝上玻璃,自然採光;而房子的北面牆壁則被設計為斜坡狀。“零碳館”總協調人陳碩告訴記者,他們將在坡頂設置可開啟的太陽能光電板和熱電板,另外還將種上一種名叫“景天”的半肉質植物。“景天”不僅有助於防止冬天室內的熱量散失,而且還能使零碳館從周邊各展館中“脫穎而出”。世博會將在明年5 月份正式開幕,而夏季正是“景天”開花的季節。
除了外形獨特之外,零碳館還有一些“看不見的秘密”。陳碩告訴記者,在零碳館的地下埋著一根細小狹長的管道,一直通向800 米遠的黃浦江。在世博會召開期間,源源不斷的黃浦江水將通過館內的水源熱泵裝置,為遊客送來徐徐涼風;在兩棟房子中間的地面上,將會出現一個個一角硬幣大小的小洞,它們是一套先進的雨水收集和回收系統,據初步統計,零碳館收集的雨水和中水量將大於建築消耗的水資源量。劍橋大學建築環境碩士畢業的陳碩是零碳中心(中國區)總裁。零碳中心是一家有著英國背景的公司,公司創始人比爾·鄧斯特(Bill Dunster)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首席生態建築師”。全世界首個零碳排放的社區—位於英國倫敦南部的貝丁頓零碳社區成就了比爾·鄧斯特。2002 年建成的貝丁頓零碳社區又被稱為“未來之家”,整個小區使用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源,就能滿足居民生活所需,不會要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以有效減少能源、水和汽車的使用率。
簡介
“ 2010 年世博會設立了一個城市最佳示範區,展示來自五大洲55 個城市案例。零碳館的意義,就是將英國倫敦先進的零能耗技術和中國本土的先進節能技術展示出來。”陳碩告訴《 外灘畫報》。在他心中,還有一個更宏偉的目標:通過零碳館,助推國內節能建築業的發展。中國式“零碳住宅”
零碳館的設計,並非單純“抄襲”
貝丁頓社區,而是在設計時結合本地的氣候特徵加以優化,打造中國式的零碳社區樣本。
“貝丁頓社區佔地1 公頃,共有99套住宅,全部採用木頭和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在外國人看來,木頭和磚是最環保的建築材料,但是,在中國恰恰相反。我們是一個森林資源匱乏的國家,木材本身就是稀有資源,再加上燒磚又會破壞耕地,我們只有另謀他法。”陳碩說。
記者在世博會浦西園“城市最佳示範區”內看到,正在封頂的零碳館採用的建築材料是水泥。“這可不是傳統水泥,而是混合型水泥,其中含有50% 的建築廢料。”陳碩介紹,這種材質的水泥是對原本會污染空氣的煤灰、煤矸石、礦渣進行“二次利用”,它的保溫性也很好,能減少室外熱滲透,吸收室內多餘熱量,穩定室內氣溫波動,使建築主體冬暖夏涼。
將倫敦的零碳建築“搬”進中國,設計師還需要考慮一個難題:倫敦即便進入艷陽高照的夏季,氣溫也才20多攝氏度,根本不需要空調。但是,在上海,尤其是世博會期間,空調卻是必不可少的。
一開始,陳碩和其他建築師的想法是提高太陽能發電量,但是提高太陽能發電能力,意味著增加太陽能光電板的面積。兩棟房屋的樓頂面積是固定的,擴大電板的可能性很小。最終,陳碩有了一個主意:零碳館位於黃浦江畔,何不採用水源熱泵技術,利用黃浦江天然水資源作為空調冷卻水?
“用江源水製冷,在全國範圍內已有先例。但是用黃浦江的水製冷,據我所知,在上海,我們的項目是第一家。水源熱泵是國外非常流行的零排放節能技術,在給空氣降溫的同時,還能緩解雜訊、排熱等問題。”陳碩說。
網上報名入住體驗“純綠生活”
陳碩希望自己設計的零碳館,不僅給人留下“高科技”、“節能”的印象,也會有“美觀”、“有趣”、“舒適”的感受。“環保也可以是一種高質量、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生活。”
零碳館的“綠色餐飲”將會成為參觀者的另一大看點。在零碳館最北面,一套生物質鍋爐被安置在一間單獨的房間里。當遊客用餐完畢,生物質鍋爐可以把剩飯剩菜即時降解,轉化成電能和熱能。
這套生物能熱電聯產系統,它可以對餐廳內的一次性餐盤、叉子以及各種食物廢棄物進行生物厭氧過程降解。降解完成後,最終餘下的“產品”,還能用作生物肥,澆灌位於北坡屋頂的綠色植被。
在每棟建築的三層和四層,零碳館還特別設計了6 套零碳樣板房,採用了通過徵集得到的具有環保效應的建築裝修材料,每套零碳房都有不同的設計風格。“觀眾可以網上報名入住一晚,體驗純綠生活。”陳碩表示。
陳碩告訴記者,整個展館的造價僅比同類型的普通住宅高15%。他說,目前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主動找到他們,要求實現節能減排,其中大部分是房地產企業。“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萬科,已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擁有自己的零碳社區。”
根據新華網2009年3月18日消息,丹麥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氣候變化應對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
哥本哈根市政府18日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個計劃包括50項措施,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到2015年完成,目標是到2015年把該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
哥本哈根市長麗特·比耶勒高在聲明中說:“我們正邀請工商界人士和市民參與進來,向世界展示這個城市在齊頭並進地推行發展措施和氣候友好措施。”
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大在風力渦輪機項目上的投入,使風力發電成為主要能源;推廣電動車和氫動力車,讓這些車免費停放並免費在街角充電;通過使用生物質能源等使發電廠的碳排放降為零;鼓勵市民對綠色能源開發投資等等。
哥本哈根是2009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大會主辦城市。人們普遍希望,各方在這次大會達成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安排,使大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轉折點。
2021年6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新《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研製出了一種直接零碳排放氨合成方法,這在全球屬首次,有望加快綠色氨生產的步伐,催生新的綠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