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甲

山文甲

山文甲,一種至少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的典型中國式盔甲,後作為武將盔甲流行於唐、遼宋夏金、明。由於其甲片多為山字形金屬片組合而成,所以稱之為山文甲。但與明光鎧陌刀等唐代軍備一樣,沒有實物出土。

早期山文甲只作為新式鎧甲甲葉呈現,多附著於明光鎧。后逐漸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鎧甲樣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鎧的護心鏡外,余者完全獨立。

文物介紹


山文甲,中國古代壁畫、塑像、畫作中經常出現盔甲形式,從形式看屬於扎甲,有三菱型甲片紮成。
山文甲片是中式甲的典範,中晚唐盛行於世。
《唐六典·武庫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荊南,造甲以進。”
山文甲有外形美觀、穿著貼身、修補方便、綜合防護能力強等優點。但是由於其製作複雜,成本高昂,所以多作為武官鎧甲和親軍甲胄,在基層普及率不高。
中國歷代山文甲
中國歷代山文甲
山文甲顧名思義,是指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通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據說如果甲片製造精巧劃一的話,製成全甲甚至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山文甲自唐代引入中國后,逐漸被廣泛應用,成為宋明時期常見的甲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範,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山文鎖子甲配陷陣兜鍪。由於山文甲的甲片造型特殊,使得還原此甲具有非同尋常的挑戰性。
山文甲
山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