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驤號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英文:Ryujo Aircraft Carrier),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建造的一艘艦隊輕型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艦長175米,艦寬20米,滿載排水量1.2萬噸,可搭載戰鬥機、攻擊機和偵察機共48架。該艦總功率6.5萬馬力,航速28節,最大航程1.2萬海里。
龍驤號航空母艦由日本橫濱造船廠建造,1929年11月26日開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完工交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1942年8月24日在瓜達卡納爾島海域被美國海軍擊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海軍掀起了一個造艦的高潮。包括日本“八八艦隊”在內的各種造船計劃使得各海軍大國的經濟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至於陷入最後的無底洞而把國家經濟拖垮,由英國牽頭,各海軍大國在美國首都簽訂了著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以條約的形式,將各國的軍艦比例確定了下來,結束了世界上無序的競爭造艦狀態。
由於受當時各國海軍的“主力艦決戰”思想影響,《華盛頓海軍條約》只約定了各種主力艦的比例,並沒有對一萬噸以下的航空母艦作出限制。日本海軍於是利用這個條約漏洞,在1927年度預算中編列了1艘8000噸級的水上飛機母艦,作為即將報廢的老朽的水上飛機母艦“若宮丸”號的後繼艦。1928年又將該艦類型變更為9800噸級的小型航空母艦。
——龍驤號(Ryujo)
龍驤號由橫濱造船廠建造。1929年11月26日開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完工。龍驤號的艦橋是在甲板下方橫穿而過的。雖然排水量不大卻能夠容納三十架以上的飛機,一般用來支援登陸作戰。建造時的想法是填充受條約限制所剩餘的噸位,故該航母的設計並不成功。由巡洋艦的艦體建造,原設計是建成單層機庫,但在建造中改為雙層機庫。該航母建成后存在武器較弱;穩定性差和超載等問題。在服役后,馬上進行了改裝,包括加強艦體結構,減少大型防空炮數量,改裝后的狀態是:滿載排水量13,650噸,主尺度175.4x20.7x7米,編製924人,武器為4座雙127mm兩用炮,4座雙25mm炮,24門13mm炮。搭載37架飛機。前甲板升高。在二戰中還增加了更多的防空炮。
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戰鬥中命中魚雷和炸彈沉沒。
龍驤號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參考數據 | ||
- | 1933年竣工 | 1936年改裝 |
---|---|---|
基本參數 | ||
標準排水量 | 8000噸 | 10600噸 |
滿載排水量 | 10600噸 | 12732噸 |
水線長 | 175.89米 | 176.62米 |
艦寬 | 20.32米 | 20.78米 |
吃水 | 5.56米 | 5.56米 |
飛行甲板長 | 156.5米 | 156.5米 |
飛行甲板寬 | 23米 | 23米 |
升降機 | 2部 | 2部 |
性能參數 | ||
最高航速 | 29節 | 28節 |
續航力 | 12000海里 | 12000海里 |
艦員編製 | 934人 | 934人 |
動力裝置 | ||
發動機 | 6台汽輪機、6座重油鍋爐 | 6台汽輪機、4座重油鍋爐 |
總功率 | 65000馬力 | 65000馬力 |
推進器 | 雙軸雙槳 | 四軸雙槳 |
武器裝備 | ||
武器 | 6座雙聯裝89式40倍徑127毫米高射炮 6座四聯裝13毫米高射機槍 | 4座雙聯裝89式40倍徑127毫米高射炮 4座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 6座四聯裝13毫米高射機槍 |
艦載機 | 12架戰鬥機,24架攻擊機,12架備用機 | 12架戰鬥機,24架攻擊機,12架備用機 |
1937年8月12日,龍驤號航空母艦從佐世保港出航,加入對中國作戰行動。
9月21日,龍驤號航母上的15架95式艦載戰鬥機,掩護15架艦載攻擊機空襲廣州,並與中國空軍發生戰鬥,日軍聲稱擊落中國23架戰機,其中12架為龍驤號航母戰隊的戰果。在中國戰場期間,龍驤號的航空隊多次空襲上海、杭州等地,給中國軍隊和平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937年11月11日,龍驤號航空母艦出現於浙江舟山群島以北大戢洋海面。中國方面獲得情報后,隨即出動了三架美製“諾斯羅普”轟炸機攻擊龍驤號,炸毀飛行甲板上的13架日機,中方兩架轟炸機被擊落,致使龍驤號不得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了兩個月。但是,在日方的資料里,這段時間內並沒有出現龍驤號遭到中國空軍空襲或是回日本修理的紀錄。
因受華盛頓條約的限制,龍驤號航空母艦最初是作為輔助航空母艦建造的,採用的是平甲板,沒有高大的艦橋等上層建築,艦橋設在飛行甲板之下,位於艦首部的前端。上面的飛行甲板全長158.6米,最大寬度23米,前後稍傾斜。飛行甲板的後部設有攔阻橫索7~8根,以保障艦載機安全著艦。龍驤號航母設有前後兩部升降機,前部升降機長11.1米,寬15.7米,自重30餘噸,負荷5噸,升降機將飛機從10米下的中甲板送至飛行甲板約7分鐘。
龍驤號航空母艦為保持良好的適航性能,採用低干舷艦型,艦首部分舷弧較大,水線以上呈飛剪形。艦首前端翹起,高出約一層甲板的高度,該艦首雖然對於艦的推進性能有所損失,但是改善了艦的航海性能。同時,艦首部的外板明顯外展,以緩解海浪對甲板的衝擊。該艦艦首部的錨機甲板與上甲板處於同一層次,兩舷各設有一部主錨起錨機,還有系留、防雷具拖曳設備和起錨觀察台。
艦首部船體內設有中甲板、下甲板和船艙甲板,中甲板和下甲板是從艦首至艦尾的全通甲板,船艙甲板不達到最前端。中甲板上,從前到后依次布置的是揮髮油艙、塗具艙、糧艙、醫務艙、起錨機艙。下甲板上從前到后依次布置的是塗具艙、糧艙、錨鏈艙和通路。下甲板之下是水密隔艙,縱傾平衡水艙、錨鏈艙、糧艙、航海器材艙和輕油艙。
龍驤號航母在吳港船廠大修時,進一步加高了艦首錨甲板和艦首部分干舷,以便在海況不良是減少巨浪對上甲板的衝擊。
龍驤號航空母艦的動力裝置採用齒輪減速汽輪機,雙軸,60000馬力,航速最高可達30節(後期改裝航速降至28節)。另外裝有6台專燒重油的鍋爐(艦體內可攜帶油量2943噸),分別安裝在6個鍋爐艙室里。
為處理鍋爐的排煙,在龍驤號右舷中部的飛行甲板下方,從舷側伸出彎曲橫向的煙筒2個,前後配置。煙口朝下,只要艦體傾斜不超過40度,向下的煙口就不會觸及水面。煙筒上設有熱煙冷卻裝置,使用海水噴射排除的熱煙,使其冷卻,以防蒸騰。
龍驤號航空母艦1933年建成時,主要防空武器為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6座,配置在飛行甲板中部兩舷側的舷台炮座上。13毫米4聯裝機關炮6座,配置在甲板前後兩舷。
龍驤號航空母艦服役時,實際部署艦載機32架,比原計劃48架減少16架。常用戰鬥出動艦載機24架,其中90式艦載戰鬥機12架,13式艦載攻擊機6架,90式艦載偵察機6架。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與作戰需要,龍驤號航母的艦載機在戰爭開始時增加的40架,到1942年時則達到56架(其中包括24架零式戰鬥機)。
1935年10月龍驤號進廠改裝,拆除了五號、六號炮位的127毫米高射炮,換裝2座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
龍驤號航空母艦的設計並不成功,由於艦體是從巡洋艦原型改建而成,最初設計是建成單層機庫,在後續改建中改為雙層機庫。龍驤號航母建成后存在武器較弱、航行穩定性差和容易超載等問題。
龍驤號航空母艦作為日本海軍一線主力部隊的艦船,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頻繁參戰,戰鬥出動強度大、活動海域廣,是日本海軍中雖然較小但戰鬥力卻很知名的航空母艦。(《艦船知識》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