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學派

社會文化學派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有稱維果茨基學派,是蘇俄心理學界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其創始人是維果茨基,還包括列昂節夫、魯利亞,該學派也稱維列魯學派。

維果茨基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蘇聯建國時期的卓越的心理學家,他主要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著重探討思維和語言、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關係問題。由於他在心理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而被譽為"心理學中的莫扎特",他所創立的文化歷史理論不僅對前蘇聯,而且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社會文化學派
社會文化學派

文化理論


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說:1930-1931年,維果茨基轉寫了《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一書,標誌著“文化—歷史”理論的誕生。文化—歷史理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維果茨基將人的心理機能分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種形式:自然的、直接的(種系)低級心理機能(感、知覺、不隨意注意、形象思維)和社會的、間接的高級心理機能(隨意注意、邏輯記憶、抽象思維、情感、意志)。人的心理機能是在協同活動中藉助語言發展起來的。

活動說

維果茨基認為活動與意識是互相統一的,研究“活動”為研究“意識”開闢了一條重要途徑。意識不是與世隔絕的、與活動分離的內部封閉系統,活動是意識的客觀表現。通過活動對意識進行客觀研究、把意識的事實加以物化,轉換成客觀的東西。

工具說

勞動過程以工具為中介。——馬克思。既不能單靠手,也不能單靠腦,手腦只要靠它們使用的工具才能完成。——培根
心理過程有兩種水平:自然賦予的智能,工具和輔助手段武裝的智能。(文化的發展過程—決定意義)。兒童為了某一目的將某一物體作為工具使用,初步形成外部世界的概念,自身積極性提高。——高級機能開始形成。文化——人們心理發展的源泉與決定因素。“心理工具”——促進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工具。

內化說

“在兒童文化發展中,任何機能都是兩次表現,並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社會的,然後是心理的,起初是在人與人之間,作為心理之間的機能,以後是在兒童內部,作為心理內部的機能。”——維果茨基
社會的、集體的、合作的活動向個體的、獨立的活動形式的轉移,從外部的、心理間活動形式向內部過程的轉化,即人的心理發展的內化機制。

發展心理學思想


發展心理學研究在維果茨基科學創造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發展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探索兒童如何掌握社會文化的產物(符號)的過程。
1、高級心理機能最初是以集體行為的形式、同他人合作的形式產生的,後來才能變為兒童個人的機能。
2、反對以癥狀作為年齡分期標準的做法,提倡應以新的心理形成物(即在發展的某個時期產生的,或者是在一定階段意識結構中出現的新東西)作為年齡分期標準。
3、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相互關係問題進行研究,創立了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起源理論。
4、承認遺傳的作用,重視社會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更強調個體本身的積極作用。

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


維果茨基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學理論家和實驗者,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學方法學家。
哲學方法論:主張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辨證唯物主義哲學——辨證法
一般科學方法:維果茨基的一般科學方法原則是歷史與邏輯統一法。歷史法是根據歷史發展的自然進程來揭示歷史規律的方法。邏輯法是捨棄發展的曲折過程和偶然因素的方法。
具體研究方法:維果茨基的具體研究方法是辨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論通過“歷史與邏輯統一原則”這一中介,在心理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雙重刺激法:維果茨基反對傳統心理學的一切實驗方法。他認為傳統心理學的一切方法都是按S-R的公式來設計的,最多也不過是從實驗的結果進行一些推測性的所謂心理分析。
他所提出的“雙重刺激法”可以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研究高級心理機能的本質,具有獨創性
因果發生分析法:因果發生分析法能夠使研究者不再局限於對現成結果的研究,而真正有可能對心理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身作動態的整體的和相互關聯的研究。(追蹤)
維果茨基從“意識是統一整體”的觀點出發,提出以“單元分析法”取代“成分分析法”。

教育心理學思想


(一)“最近發展區”概念 兒童在沒有成人或其他兒童的幫助下,能獨立完成的發展水平構成他的現實發展區。
在成人的幫助下通過模仿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是他的最近發展區。
絕對成績與相對成績
智商與絕對、相對成績
最近發展區為個體學習提供了可能性
最近發展區在教學中的指導性作用
(二)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教學與發展的概念:發展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想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廣義教學:兒童通過活動和交往掌握“精神生產的手段”。
狹義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教學。
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任何學習都有它的前史,3歲前:在父母幫助下自發地從周圍環境獲取知識;學齡期:向教師學習——按照社會的要求所指定的計劃進行學習;學齡前期:過渡期
(1)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以兒童的成熟作為基礎。
傳統教學:教學存在一個發展的最低界限,不能超越該界限。
維果茨基:以已經完成的發展階段為目標的教學是無所作為的。
教學除最低界限之外,還存在教學最佳期。
教學最佳期外的教學或因超過最近發展區或因停留於現有的水平,從而不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發展。
(2)教學必須走在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