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

瘡瘍

徠瘡瘍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中國古代用以泛指多種外科疾患,後世將外科分為瘡瘍與雜證兩大類。瘡瘍多由毒邪內侵,邪熱灼血,以致氣血凝滯而成。其包括了體表上的腫瘍及潰瘍、癰、疽、疔瘡、癤腫、流注、流痰、瘰癧及有關皮膚病的內容,是中醫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大類病證,具有發病迅速,部分病情較重等特點,在面部可引起疔瘡走黃(西醫稱為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在手、足易引起傷筋損骨的嚴重後果。創傷出現感染以後,就形成了瘡瘍。

簡介


● 英文名稱:Sore and Ulc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外科

古籍摘選


● 火郁之發,太虛腫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澤燔燎,材木流津,廣廈騰煙,土浮霜鹵,止水乃減,蔓草焦黃,風行惑言,濕化乃后。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名詞解釋


● 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瘡瘍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

臨床表現

● 瘡瘍共同的局部癥狀為紅、腫、熱、痛、潰膿及功能障礙。輕證可無全身癥狀,火毒、熱毒較重的常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嚴重的發生瘡毒內陷時,可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四肢發厥等症。
● 外因引起的瘡瘍以“熱毒”“火毒”最為多見,常起病急,發展快,多屬陽證,如疔瘡、癰、發等。
● 內傷因素引起的瘡瘍大多因虛致病,起病緩,發病慢,多屬陰證,如流痰、瘰癧等。

病因病機

● 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等外因,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事損傷等內因,侵襲人體后,影響氣血運行,引起局部氣血凝滯,營衛不和,經絡阻塞,發為瘡瘍。

辨證論治

● 瘡瘍的治療分內治與外治,二者常結合應用。
● 瘡瘍內治法的總則為消、托、補:初期尚未成膿時,用消法使之消散;中期膿成不潰或膿出不暢,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後期正氣虛弱者,用補法恢復正氣,使瘡口早日癒合。
● 瘡瘍外治法總則為消、腐、斂:初期宜箍毒消腫,防止病邪深入,陽證可選用金黃散(膏)、玉露散(膏)等,或用清熱解毒消腫的新鮮草藥搗爛外敷;陰證可選用回陽玉龍散(膏)、陽和解凝膏等;半陰半陽證選用沖和散(膏)。中期膿熟時宜切開排膿,使邪有出路,並提膿去腐,陽證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膿祛腐,陰證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膿祛腐;瘡口膿水較多時,不論陽證、陰證均可應用中藥溶液濕敷;瘡口太小或成漏時,用白降丹、千金散藥線腐蝕;瘡面胬肉突出時用平胬丹。後期宜生肌收口,加速瘡口癒合,腐脫膿盡用生肌散、八寶丹,並根據情況配合使用墊棉法或擴創法。

預防調護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
● 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膩之品。
● 注意保護患處清潔、乾燥,不可自行擠破排膿。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