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蒙拾
清代王士禎所撰的詞話
《花草蒙拾》,清代王士禎(王士禛)撰詞話,共一卷,五十九則。這是作者在讀《花間集》和《草堂詩餘》時,“偶有所觸,輒以丹鉛書之,積數十條”的隨感之作。書中多舉前人勝語,以示其對詞學的體會,對後人也有啟發。
王士禎的詩論提倡“神韻說”,在詩歌理論批評史上有很大影響。其詞論與詩論也頗有相通之處。他說:“程村(鄒祗謨)嘗云:‘詠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語可渭簡盡。”可見他極其讚賞“不取形而取神”的論點。在此書中,處處可見他以此論點來品評古今詞作。如說:“宋南渡后,梅溪、白石、竹屋、夢窗諸子,極妍盡態,反有秦、李未到者。雖神韻天然處或減,要自令人有觀止之嘆。正如唐絕句,至晚唐劉賓客、杜京兆,妙處反進青蓮、龍標一塵。”又說:“卓珂月自負逸才,《詞統》一書,搜采鑒別,大有廓清之力。乃其自運,去宋人門廡尚遠,神韻興象,都未夢見。”他所標舉的“神韻天然”、“神韻興象”的境界,就是“不取形而取神”。用來評價《花間集》和《草堂詩餘》,他說:“或問《花間》之妙,曰:蹙金結綉而無痕迹。問《草堂》之妙,曰:‘采采流水,蓬蓬遠春。”“采采流水,蓬蓬遠春”是唐司空圖《詩品》中的話,用來形容“纖穠”的風格。而王世禛在論詩時就說過:“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又雲‘采采流水,蓬蓬遠春’二語,形容詩景亦絕妙,正與戴容州‘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八字同旨。”(《帶經堂詩話》)追求的是一種空寂超逸、不著形跡的境界。可見他的詞論與詩論一樣,在藝術鑒賞方面有可取之處,但也有忽視思想內容的消極面。
其他如論詩詞、詞曲的特點,說:“或問詩詞、詞曲分界,予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定非香奩詩。‘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定非草堂詞也。”反對一味復古,說:“廢宋詞而宗唐,廢唐詩而宗漢魏,廢唐宋大家之文而宗秦漢,然則古今文章,一畫足矣,不必三墳八索至六經三史,不几几贅疣乎。”均極有見地。
《花草蒙拾》有清刻《昭代叢書乙集廣編》本、《賜硯堂叢書新編乙集》本。現有唐圭璋收入所編的《詞話叢編》第一冊,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
王士禛(1634-1711年),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清代文人。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後,於雍正時避諱,被改稱王士正。乾隆帝賜名士禎,並追謚文簡。
其詩為一代宗匠,領袖清初詩壇數十年,與朱彝尊並稱為“朱王”。《四庫提要》稱“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點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他終生勤謹好學,著作豐富,有《帶經堂集》九十二卷,又刪定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張宗柟輯其論詩語為《帶經堂詩話》,合卷首共三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