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蓯蓉

列當科肉蓯蓉屬植物

沙蓯蓉(學名:Cistanche sinensis G. Beck),植株高15--70厘米。莖鮮黃色,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一的枝,直徑1.5--2.2厘米,基部稍增粗,生於莖下部的葉緊密,卵狀三角形,長。6--1厘米,寬4-8毫米,兩面近無毛,上部的較稀疏,卵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寬5-6毫米。穗狀花序頂生,長5-15厘米,直徑4-6厘米;苞片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6-2厘米,寬3-7毫米,連同小苞片和花曹裂片外面及邊緣被白色或黃白色的蛛絲狀長柔毛,邊緣甚密,外面毛常脫落;小苞片2枚,比花萼稍短,線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漸狹;花近無梗。

形態特徵


植株高15--70厘米。莖鮮黃色,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一的枝,直徑1.5--2.2厘米,基部稍增粗,生於莖下部的葉緊密,卵狀三角形,長。6--1厘米,寬4-8毫米,兩面近無毛,上部的較稀疏,卵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寬5-6毫米。穗狀花序頂生,長5-15厘米,直徑4-6厘米;苞片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6-2厘米,寬3-7毫米,連同小苞片和花曹裂片外面及邊緣被白色或黃白色的蛛絲狀長柔毛,邊緣甚密,外面毛常脫落;小苞片2枚,比花萼稍短,線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漸狹;花近無梗。花萼近鍾狀,長 1.2 - 2.2厘米,頂端4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裂片線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1.2厘米,基部寬0.2 - 0.3厘米,常具3脈。花冠筒狀鐘形,淡黃色,極稀裂片帶淡紅色,干后常變墨藍色,極稀不變色,長2.2-3厘米,在花絲著生處密生一圈長柔毛,頂端5裂,裂片近圓形或半圓形,長G-8毫米,寬0.6 - 1.2厘米,全緣,外面及邊緣無毛,內面被稀疏柔毛。雄蕊4枚,花絲著生於距筒基部4-7毫米處,長1.4-- 1.6厘米,基部密被一小簇黃白色長柔毛,向上漸變無毛,花藥長卵形,密被皺曲長柔毛,長3-}-4毫米,基部具小尖頭。子房卵形,長6-7毫米,寬3毫米,側膜胎座z,花柱比花絲稍長,近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長卵狀球形或長圓形,長1一1.5厘米,直徑約I厘米,具宿存的花柱基部。種子多數,長圓狀球形,長約0.4毫米,干后褐色,外面網狀。花期5-6月,果期6-8月。

分佈範圍


分佈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
沙蓯蓉
沙蓯蓉
【考證】:始載於《內蒙古中草藥》。

主要價值


藥名

沙徠蓯蓉

拼音

SHACONGRONG

拉丁名

Cistanchesinensis Beck von Mannag

別名

蓯蓉
蓯蓉
盾達地音一察干一高要(蒙名)

來源

為列當科沙蓯蓉的全草。

功效

溫陽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

用於腎虛陽衰症。用於腸燥便秘。

性味歸經

甘、咸,溫。入腎,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一30克,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