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愛情鳥

衣索比亞愛情鳥

衣索比亞愛情鳥(學名:Agapornis taranta)為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在希臘語中“Agape”是愛的意思,而“Ornis”則是雀鳥的意思,故又稱為“愛情鳥”。是一種非常喜歡群居及深情親切的鸚鵡。體長一般在17厘米左右,體重50-60克。鳥喙紅色;虹膜深棕色。生活在非洲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

物種名稱


衣索比亞愛情鳥
【又 名】黑翅情侶鸚鵡、黑翅愛情鳥、黑翅牡丹鸚鵡
【英文名稱】Black-wing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

愛情鳥介紹


身長:17公分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眼睛周圍紅色;胸部、腹部、翅膀內側覆羽為淺綠色;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為黑色;尾巴為綠色;鳥喙紅色;虹膜深棕色。母鳥頭頂沒有紅色,翅膀內側為綠色。幼鳥的顏色和母鳥很像,但是體色較暗淡,鳥喙為黑底黃棕色,要到3或4個月開始才會漸漸開始變成成鳥的顏色,完全長成成鳥般的體色需要8到18個月。
棲息環境和習性:黑翅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森林高地,偏好檜屬植物、合歡屬植物和大戟屬植物;介於1800到3200米的熱帶草原也是他們活動的地區。平時他們大多組成8到20隻的群體,會在棲息的樹木附近會聚集許多族群;偏好比較高大的樹木,通常都會在破曉時分飛到覓食地區搜尋食物,然後在夕陽西下前一小時抵達樹洞,然後整晚待在同一處枯死的樹洞內,數只鳥會一起彼此警戒守候。
野生的黑翅情侶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食物:黑翅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偏好無花果)為食。

地理分佈


黑翅情侶鸚鵡 ,雄鳥為濃綠色的,而額頭部位,眼圈,以及眼部周圍的羽毛帶深紅色的,后翅羽變為黑色。雌鳥的眼部或額頭無紅色,下翅羽為綠色,是黑中帶一些綠色。黑翅情侶鸚鵡屬於來自衣索比亞的高原鳥類。直到本世紀在為鳥類飼養者所知曉,20世紀初才出現相關的貿易。這種鳥乾脆就是單對生活的愛情鳥.

繁殖過程


人工飼養牡丹鸚鵡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繁殖鳥的活動空間不得小於0.5立方米。鳥籠需用12號的鉛絲編製,網眼的直徑不得超過2厘米,以防鳥鑽出飛走。籠底應鋪細沙,並及時清理糞便,保持籠內清潔衛生。如果養一對牡丹鸚鵡進行人工繁殖,可自制一個70厘米×60厘米× 50厘米大小的繁殖籠,內放20厘米×16厘米×1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開一直徑5厘米的圓形出入口,口下設一木台,供鳥進出時蹬踏。牡丹鸚鵡的飼料是稻穀、穀子、粟子、小米等,為增加飼料的營養成分,還要加喂10%的麻子或葵花籽、牡蠣粉、青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穀、穀子按3:2:2的比例混合餵給。
黑翅情侶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餵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餵,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