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浙貝母的結果 展開
- 百合目百合科貝母屬植物
- 中藥
浙貝母
中藥
浙貝母是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浙貝母味苦,屬於寒性葯。歸肺、心經。浙貝母中主要含甾醇類生物鹼、皂苷、澱粉等成分。其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為生物鹼和皂苷。《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浙貝母藥材中,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的總含量不得少於0.080%。
● 正名:浙貝母
● 英文名:Zhebeimu
● 拉丁名: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
● 別稱:浙貝、大貝母、土貝母、象貝母
● 浙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浙貝母還具有抗炎、止瀉、抗潰瘍、鎮靜、鎮痛、抗腫瘤等作用。
● 浙貝母可用於治療風熱咳嗽、肺癰、乳癰、瘰癧、瘡毒、癭瘤等。
● 目前,浙貝母還被用於急性支氣管炎、小兒肺炎、淋巴結炎的治療。
● 有浙貝母過敏史的人,禁止服用。
● 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禁止服用。
● 痰濕、痰質清稀者,謹慎服用。
● 低血壓、糖尿病、青光眼患者,謹慎服用。
● 如果你正在服用降壓藥或地高辛、咖啡因、苯丙胺、烏頭等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請謹慎服用。
● 哺乳期女性服用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浙貝母可煎汁內服,也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服用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自己增加或減少藥量。
● 浙貝母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5~10克。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時,請遵醫囑。
● 浙貝母外用時,可以搗爛或研成細末外敷患處。
● 服用浙貝母期間,不要服用地高辛、咖啡因、苯丙胺。
● 避免同時服用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等,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具體請遵醫囑。
● 如果浙貝母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使用。
● 目前,未見報道顯示浙貝母有毒,也為發現表明按常規劑量服用浙貝母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務必諮詢醫生。
● 浙貝母道地產區為浙江,此外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均有產出。
● 珠貝為扁圓形,高度約為1~1.5厘米,直徑約為1~2.5厘米。表面類白色,外層有兩枚互相抱合的鱗葉,外形與腎形相似,鱗葉肥厚。內層有2~3枚小鱗葉和殘留的鱗莖。
● 大貝為新月形,高度約為1~2厘米,直徑約為2~3.5厘米,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白色粉末。質地硬而脆,容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摸起來有粉質感。氣味弱,味道苦。
● 浙貝片為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約為1~2厘米,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地脆,容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摸起來有粉質感。
● 好的浙貝母均有肥厚的鱗葉,質地堅實,斷面白色,粉質感明顯。
● 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保存,注意防潮、防蟲蛀。
● 參貝止咳顆粒: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急性支氣管炎及慢性單純型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引起的咳嗽。
● 利咽解毒顆粒:具有清肺利咽、解毒退熱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咽痛、咽干、喉核紅腫、兩腮腫痛、發熱惡寒;也可用於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腮腺炎的治療。
● 橘紅丸: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胸悶口乾等。
● 清肺抑火丸:具有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黃稠黏、口乾咽痛、大便乾燥等。
● 乳核內消液:具有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經期乳脹痛有塊、月經不調或量少色紫成塊、乳腺增生等。
● 浙貝母是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川貝母是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太白貝母、瓦布貝母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兩者雖然都有清熱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但用法並不相同。
● ● 浙貝母苦寒,清瀉作用強於川貝母,善於清熱化痰、瀉降肺氣,多用於風熱犯肺或痰熱郁肺引起的咳嗽、痰黃。川貝母甘寒潤肺,可潤燥化痰止咳,多用於肺熱咳嗽、虛勞咳嗽。
● ● 浙貝母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強於川貝母,又善於開郁散結,可治療火毒或痰熱引起的瘰癧、癭瘤、瘡毒乳癰等病症。比川貝母更常用。
● 誤區:浙貝母可治療所有咳嗽
● ● 浙貝母苦寒,善於清熱化痰、瀉降肺氣,多用於治療風熱犯肺或痰熱郁肺引起的咳嗽。但並不適用於風寒、勞累等引起的咳嗽。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李梅,王秋,彭崇勝,等。中醫藥學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