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嶺村

伊嶺村

伊嶺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雙橋鎮南部,北距縣城14公里,南離首府南寧17公里,南武城市大道及都南高速路貫穿全村南北。

簡介


伊嶺村位於雙橋鎮南部,北距縣城14公里,南離首府南寧17公里,南武城市大道貫穿而過。著名的伊嶺岩、仙山院、九洞山、甲泉風景區、明利山莊就在村境內。全村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00畝,2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93人。
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黨委、村民委帶領全村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努力抓全村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全村種植龍眼、芒果等達1374畝,現代觀光農業園700畝,形成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水相連的現代化格局。兩年來引進了“花花世界”項目、綠都花卉基地等項目投資種植花卉、苗木。伊嶺飲食一條街、小康住宅新區正加緊建設,全村運輸業發展迅速,在新農村建設中,武鳴縣因勢利導,推動伊嶺村結合自身優勢,以“協會+支部”的模式,打造和提升汽車運輸服務業。目前,該村有運輸車輛、建築機械等600多輛(台),成為武鳴縣名副其實的第一“汽車村”。伊嶺村委員會主任潘國寧介紹說,伊嶺村有1520戶村民,平均每3戶就有一輛車,運輸業讓伊嶺村村民變得富裕起來。2009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村裡建有新辦公大樓、學校教學大樓,五個燈光球場,組建九十多人的業餘文藝隊、山歌隊,重大節日為群眾演出精彩節目。隨著引進項目工作的不斷加大和種植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強,伊嶺村的三個文明建設將會邁上一個新台階。
南寧市武鳴區雙橋鎮伊嶺村,屬該區富裕村之一。然而由於當地是“六分旱地,二分山地,二分田地”的地形,在農耕自給自足的年代,也屬相當惡劣的自然環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當地一直處於貧困狀態,以至於“光棍成群”。自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壯鄉后,伊嶺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區內外的姑娘紛紛嫁到伊嶺村。這些“外來”媳婦和當地人一起,用辛勤的汗水把伊嶺村建設得格外的美麗。

發展歷程


要想富,先修路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南武二級公路”從伊嶺境內經過後,該村成為該縣通往首府南寧的“南大門”,大大推動了該村的發展進度。2012年,南武二級公路擴建改造成市政大道竣工並順利通行。途徑伊嶺村的都南高速路在村境內開通了高速出入口,起名“伊嶺岩高速出入口”。

協力奮鬥

1992年起,伊嶺人終於意識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他們擺脫了“極左”的“牢籠”。然而,要致富過上小康生活,就必需依靠科學技術來發展種養;就必需多“條腿”走路…… 伊嶺人思想開竅后,有的村民承包荒山,種果、種木薯;有的利用山區資源,經營石材生意;有數百個男女青年,到廣東等外省打工。上個世紀90年代初,南寧建築業興起,建設需要大量的石頭,許多經營石材的經紀人就來自伊嶺。伊嶺人終於“露臉”了,只幾年時間,該村村民有私人汽車、手扶拖拉機數百輛。有的農戶,兄弟幾個各有價值幾十萬元的汽車不足為奇。為了大力發展運輸業,他們成立了“廣西南寧武鳴伊嶺汽車隊”,提出了響亮的口號“逢路必見伊嶺車”。從此,“伊嶺車隊”的汽車賓士在全國各地的公路上。2004年以來,伊嶺人把目光放得更遠,將土地以發包的形式對外出租,如有名的“南寧花花大世界”等,多個農業觀光開發項目就落戶在伊嶺村境內,伊嶺村為南寧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如:著名的花花大世界、伊嶺岩、仙山院、九洞山、甲泉風景區、明利山莊、千藝大觀(那)博物館(在建中)、廣西交通技師學院伊嶺校區(在建中)就在村境內。全村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00畝,2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93人。伊嶺村黨委下轄三樂支部、雅亭支部、伏虎支部等三個支部,黨員104人,其中女黨員19人,大專以上學歷4人。

人才強村

伊嶺村美景
伊嶺村美景
該村雖是個壯族山村,以前儘管交通很不方便,但該村人頭腦聰明這已廣為流傳。據《廣西名勝名人錄》一書記載獲悉,武鳴伊嶺村在舊科舉時代的數百年內,該村村人考中進士等,有功名者就達近百位。新中國成立后,該村出了數個博士、留學生,考上國內大學的人數在該縣歷來也獨佔鰲頭。自古以來,伊嶺人不但崇尚文化,經商的頭腦從也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

旅遊產業


在廣西,有“壯鄉風景在武鳴,武鳴風景在伊嶺”之說,可見伊嶺岩的特色了。當地充分挖掘自己旅遊資源的價值,現知名景點有:

烏龍洞

神奇靈秀出烏龍 普降甘霖傳美名 烏龍洞里隱烏龍,策馬城西訪古蹤。路轉峰迴山疊疊,洞幽岩仄壑重重 雲浮玉殿靈光薄,雪積水泉霧氣濃。溽雨曾沾珠滴露,甘霖大沛慰三農。這是清朝平魯王知縣對烏龍洞景區的稱譽。塞上清山,龍洞滴珠,孕育了神奇的烏龍山。烏龍洞座落在劉家窯村南2公里,黑家辛庄村北的烏龍山間。烏龍山總面積9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東西雙峰聳立,中峰低矮形如龍頭,整座山勢宛如獨首雙身一般。洞深45米,面積24000平方米,有8大景區,100多個景點,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都有,遊程1公里多。

廣義橋

落花流水春去也,明年春色倍還人。橋旁虎堡村古屋林立,瓦黑烏黑之色彷彿歷經了歷史的滄桑。彎彎曲曲的小巷不知通向哪裡。古老的廣義橋靜靜地守候在那裡,看著伊嶺村近幾十年的巨變。

壯文化大觀園

壯文化“壯”嗎?不壯,略顯單薄了些。不過,壯族味道卻是十足。穿著壯族服飾的小夥子們吹起嗩吶、姑娘們唱起山歌,讓人想起“劉三姐”和“阿牛”;園內陳列著古時壯民的各種生活用品和農具;以及免費品嘗壯族的羅漢果茶和紅薯粽、芭蕉糕等小吃,還有一元一杯的糯米酒。當然,壯文化可不是這麼膚淺,要想真正有所了解,還需自己來走走看看。

近況


2006年,在“伊嶺球王”(前排右一8號)和“伊嶺球霸”(後排左四11號)岜藍的帶領下,不辜負父老鄉親們的期望衝破重重難關兩次奪得廣西萬村杯籃球比賽武鳴賽區的亞軍,奪得了伊嶺籃球歷史的最高榮譽,發揚了伊嶺村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成就了一代佳話。中國改革開放后,伊嶺村脫掉了窮村的舊“帽子”,2009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成為該縣富裕村之一。在伊嶺村到處可看到:村民新建的住宅樓林立,村民生活文明、祥和、安康。伊嶺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該縣原縣委書記蘇紹榮同志感受最深。他曾感慨地告訴記者:“樓上樓下,家有電話;尋親訪友,坐著車走。”這是中國幾代農民苦苦追求的美好願望,如今伊嶺村許多人實現這願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