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1彈道導彈

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

巨浪-1彈道導彈(代號:JL-1,北約代號:CSS-N-2/3),是中國研製的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也是第一型固體潛射彈道導彈,裝備於092型戰略核潛艇。

巨浪-1彈道導彈於1969年開始研製,1982年10月由高爾夫級傳統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水下發射成功,1988年9月核潛艇水下發射成功。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新生的中國面臨著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危機重重。毛主席為此發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但核潛艇上需要攜帶裝有核彈頭的戰略導彈,才能構成一個國家的二次核打擊能力。
建造沿革
1967年,中國開始了固體戰略彈道導彈的攻關和研製工作。經過反覆論證后,將巨浪一號定位為潛地固體彈道導彈,這是中國首枚固體戰略彈道導彈,且最初研究定位為“一彈兩用”,既是核潛艇導彈,在陸地上又可作陸基機動導彈。自此,在沒有任何技術援助和缺乏固體型號研製技術力量及研究條件的情況下,研製團隊開始了固體戰略彈道導彈的攻關與研製工作。
中國最初的潛射導彈“巨浪-1”開發過程充滿艱辛,有的單位在“干打壘”土房中,生著火爐搞科研,一些綜合性的大型地面試驗只能在廢棄的食堂里進行。而研製人員吃的是“鋼絲面”,喝的是“沙子水”。計算工具則是計算尺、手搖計算機、電動計算機、模擬計算機,其中,模擬計算機的體積是10個大立櫃的總和,功能不及現今拇指大的計算機集成晶元。為了算綜合頻率,需要用量角器一個點一個點地描繪在透明方格紙之上。而現在的電腦一秒鐘就能完成的工作量,當時要花上5~7天。導彈要由潛艇水下發射,對研製團隊來說,首先必須解決水下發射的關鍵技術問題。而當時中國水下發射技術完全是一片空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製人員還是一點一點地拿到了巨浪一號水下發射技術需要的基本參數。為了節約資金,論證並取消了建設陸上水池進行模擬水下發射的試驗階段,通過採取“台、筒、艇”的試驗方案,第一步在陸上發射台發射,第二步在陸上的發射筒發射,第三步從潛艇水下發射遙測彈。“與美國同類型的導彈相比,大大簡化了試驗設施,節約了研製時間和成本,開創了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試驗程序,為國家節約資金幾十億元。為摸清水下彈道的有關參數,研製團隊曾進行數千次縮比模擬水動試驗;固體發動機試車時,沒有試車台,就挖了地坑讓發動機頭朝下來試車。
1982年10月1日,經批准,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發布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2年10月7日至26日,向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但10月7日的首天試驗失敗了。
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型潛地固體戰略彈道導彈——巨浪一號的水下發射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從此,中國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具備了“二次核打擊”的能力。

總體評價


巨浪-1彈道導彈是在沒有借鑒、沒有仿製對象的情況下,完全由自己摸索出來的。
巨浪-1彈道導彈是中國第一型固體戰略彈道導彈、第一型潛射導彈,它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